發布日期:2021-04-14
【廣東】馬明達
要想真正認識少林文化,少林功夫是一個切入點,但你要是真正進入少林寺,你所感受到的、認識到的東西恐怕不只是少林功夫,還有很多東西。
怎么樣去看待少林這一復雜的文化現象呢?我個人有幾點認識,首先少林的禪是文化交流的結果。少林寺乃北魏孝文帝為印度僧人跋陀所建,跋陀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向中國傳播佛教,傳播一種新的文化,我們可以把他看做是佛教傳入中國的一個文化使者。而三十年后,菩提達摩到了少林,并在少林面壁九年,更把禪宗確立在少林。達摩也是一位印度僧人,不是中國人。而無論是當時少林寺的禪師,還是后來作為禪宗祖庭的少林寺都對中國禪宗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這些過程無一不是文化交流的過程。
而且少林寺從一開始就立足于交流。比如,唐代著名僧人義凈,與玄奘一樣,印度取經,一去十幾載,影響甚大。不過我們最熟悉的還是唐三藏,玄奘大師,一部《西游記》使得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婦孺皆知。其實義凈是和玄奘并列的大師,義凈取經歸來后即來到少林寺,并在少林寺開戒壇,也把新的佛教經典帶到了少林寺。這是從佛教的角度來講,禪宗方面,整個元朝以前,少林寺的禪宗都是北方的禪宗,而從元代福裕雪庭以后,就把南方的禪宗——南禪六祖慧能的嫡系曹洞宗引入少林。從此,少林寺一直是雪庭福裕的直脈,一字不差,雪庭所定的70多個字輩,也一直傳到現在。這種引進,無疑顯示了少林文化寬廣的胸懷。
武術方面。少林居嵩山,嵩山號稱中岳,位于天下之中,四通八達,所以少林寺的位置就必然使其成為南來北往武術家們要走一走的地方,少林寺實際上給天下練武的人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所以好多人對少林武功的理解是有問題的,他們認為少林功夫都密不外傳,如果是那樣少林功夫早就衰退了,正是由于少林寺在對外交流方面保持了它旺盛的活力,它才能不斷地從天下武藝中吸取精華,并自成體系,發揚光大。
譬如,金末元初,蒙古人大舉南下,而已經衰落的金朝節節敗退,百姓流離失所,特別是中原各地更是哀鴻遍野。由于疾患,大量的人們需要藥品,但是卻得不到藥品。當時少林寺的住持僧東林志隆就在少林寺修建了藥局——少林藥局,并選了兩位高僧來主持藥局,他們就把嵩山周圍的能采集到的藥品,按照古代的方脈、方子,配制成為一百多種成藥,向四方求藥的人施舍。那么這里就有一個前提,你少林藥局施舍藥物,你就應該懂藥,如果你不明醫理,不懂藥物,亂配藥,那你是治病的,還是要命的?于是它就形成了少林文化中的醫藥部分,所以后來少林寺的僧人向天下傳播武功的同時也經常傳播一些醫藥方法。從武功的角度來講,主要是一些跌打損傷的藥,中醫上叫做傷科。所以醫這個部分也是少林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另外,明代的兩位抗倭名將,俞大猷和戚繼光,都和少林寺有關系。俞大猷親自到少林寺來看,并帶走了兩位少林僧人,親授他們南方棍法,此二僧又回到少林寺教授其他僧人練習這與北方棍法完全不同的南棍。
這就表現了少林寺有勇氣來吸收新的東西,吸收自己所沒有的東西,這是一種見識,也是一種胸懷,更可以說是一種水平。不能吸收,保守固閉,我的最好,我這兒的東西他那沒有,那就沒有前進,沒有生命力了,所以今天少林寺能夠大踏步地走出國門,向世界各地發展,也不斷吸引其他的人來少林寺,在我看來這仍然是少林寺交流傳統的一個繼續發展,非常好。
從大家最關心的少林的武文化角度來講,我們應該從這么兩點來看。
一、禪宗是佛教的中國化,他吸收了很多中國的東西。有一段時間少林的禪宗就叫孔孟禪,因為它吸進了很多孔子的東西,實際是禪中有儒,儒中有禪。所以少林寺有幾位名僧,歷史上被稱為“素衣學士”。他們和很高層的文化人物來來往往,詩歌唱答,一點都不顯低水平,他們的文化素養是很高的。不能把少林的和尚們,高僧大德們,個個理解成為都一下能跳到房上的人,他們應該首先有很高深的學養,有很好的文化學養。
什么叫功夫?功夫就是學養。絕不能把所有喜歡練少林拳的人個個都練成一條硬漢,將來當名保安或站在人家后面當一個保鏢,這樣的少林文化是很低俗的。少林寺應該出現一些歷史上那樣的高僧大德,比如有的能寫,有很多僧人書法是第一流的。當然少林需要那些一頭能撞碎石頭的武僧,它代表了一種精神,但是少林武僧又必須是文人型的武僧,文而能武。為什么?因為儒家文化到宋元以后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文化現象——重文輕武,而禪宗在吸收儒家文化時,恰好吸收了被儒家輕視的武文化,這是少林寺對社會的一大貢獻。所以少林文化里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把儒家文化中的受輕視的武文化搬過來,吸收到了禪文化之中,用禪的思想來解釋武。因此在全社會都輕視武的時候,少林寺以它的力量來保留武文化的傳統,這也是當代少林僧人應該積極發揚的。當然少林的發揚和發展,要文武并取。像戚繼光,像俞大猷他們都是文武皆通的,戚繼光的詩在明代的詩人中應該說是寫得最好的人之一。他的字也是,戚繼光留下的字不多,但卻令今人肅然起敬。至于他對武藝的理論,他的一部《紀效新書》,幾乎成為武術界的經典,他的《拳經》一共四百多個字,字字珠璣。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學人型的英雄,這才是少林精神的本質。
二、少林功夫的構成也很有特點。首先它立足于養生。養生的觀念是我們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精華,又叫“頤養”。人作為一個自然體,需要自己很恰當地去養它,就像養一盆花,養一個寵物,你要經心,要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身體,不過有時候又不能去強求。而養生的核心是什么?四個字,順其自然。如果你過分地練,那么往往會帶來一些麻煩。因為人有個體能消耗的問題,若太支出,太過分,透支了反而不好,所以要把它擺在“頤養天年”的理念上。所以從明代開始,少林寺流傳到社會上的一些東西,一些養生術,叫衛生術。現在我們把衛生理解為干凈,古代的衛生是適乎天時的生活,符合自然法則的生活。該做什么時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時不做什么,這個很重要。
而少林的養生又和禪宗的一些東西結合起來,比如禪定的修煉,把新陳代謝降到最低程度,使內心處于一種超常的靜的狀態。在這種狀態里,把多余的力量積存起來,到適當的時候再把它發揮出來,那么由養生發展到套路演練。很多人都輕視套路,不能這樣,套路是中國人特有的東西,練套路就是一種文化享受。當然套路必須是高水平的,不能胡編亂造,現在胡編亂造的套路滿天皆是,尤其是競技武術,公開允許運動員“自選套路”,把“編”合理合法了,這就亂套了。就如同樣作曲,有的人作的曲子好聽,有的人作的曲子就不能聽,太惡心了,要人的命,多聽腦子就會出問題,就是這個道理。不是每個人編出來的套路都好,必須得大家來編。那么養生套路演練加上功力的求定,加上功夫的追求,而它制高點是應用性的兵器。
少林寺古代的主要兵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棍。明代有個叫程沖斗的安徽人,來到少林寺向洪轉求學,學了洪轉的大小夜叉棍,然后回安徽傳授給他的子弟,他的侄子程子頤等人,最后又把它寫成書。于是,我們就非常幸運地能了解到明代少林棍法的精妙,而且他的套棍也在民間一些特高層位的武術家族里保留下來,盡管已經不多了,但它們確實是中華民族武藝的精華。
大家都知道少林寺有武僧,但少林寺畢竟不是兵營,國家也不允許少林寺像個軍營似的。所以,少林寺的武僧們練習武術還是一種民間活動。電影上少林寺的僧人們在大殿上練武,腳都把地跺出坑來了,很感人。但那不是精華,不能真正代表武術,那只是一種力量的顯示。戚繼光講得非常透徹,真正的武術力量需要活動的步伐,“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要活動開來。沒有哪個人蹲在那兒讓人家打,蹲的時間太久對關節還不好。所以少林武術,古代的武術文化之所以能夠吸引天下人,令大眾景仰,尤其到了明清兩代,好多人一談武術就是少林寺,這說明少林寺有真才實學,有其非常好的東西,只是我們還需要再去研究它,發現它。
明代嘉靖年間,浙江有位官員,為抗擊倭寇,招來不少英雄好漢練武術。有位僧人,自稱少林僧,也來講武,講完之后,拿棍一演示,結果把這位長官請來的武師個個打倒在地。用棍比試,往往只需要一兩下,如果一個人沒有一下解決對手的能力,那么他的武藝是不高明的。所以當時很多武師和這位少林僧人剛比試一下就倒了。這位少林僧人說了八個字,“花拳入門,誤了一生。”所以,如果你練的是花拳,表演性的拳,那它就耽誤了你的一生。所以明代經常幾十個倭寇就遇縣破縣,遇州破州,遇府破府,一個州府有那么多軍隊來幾十個倭寇就打進來了。而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另一位少林僧人月空,卻與其他十幾位僧人一起,手持鐵棒,舍命應戰,痛擊倭寇。后來,戚繼光吸取民間武藝創建了鴛鴦陣,鴛鴦陣或七人,或九人,或十一人,中間一人人高馬大,手持狼筅(南方砍下來的大竹子),兩邊兩個長槍手,長槍手兩邊兩個盾牌手,拿盾牌,拿腰刀,終于把倭寇打敗了。
所以,武功絕不是平常看到的那些花拳繡腿,千萬不能把藝術作品和文學作品等同于武術,因為武術畢竟還是受人最基本的條件制約,如速度、力量、靈敏、反應等。作為一個武術運動員,一個練武者,最根本的素質是什么?膽氣。戚繼光《拳經》第一勢“懶札衣”,有兩句話堪稱經典,“臨陣無膽向前,空自眼明手便。”沒有足夠的勇氣,練了半天,一碰面先被嚇唬住,該出手時不出手,不出手時亂出手,那還有什么武功可言?因此,我們習武者都應該用禪定的方式來鍛煉心理,既能臨大事而心靜如水,又能遇亂而不草率魯莽,逞匹夫之勇。所以,少林文化早把禪文化引入到武功里了,真正的練武之人,心理素質應是第一位的。
如今,少林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少林寺也正承擔著一個向全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國文化的責任,一個能不能借少林寺的法緣和禪機來振興中華民族武文化的責任!
(作者系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本刊編委。)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