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4-15
◎溫兵
一、少林武術與禪宗的淵源
1.少林寺與少林武術
我們說少林武術、少林功夫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武術文化形態。少林武術是孕育在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基礎之上,吸收外來宗教文化精髓,容中華武術百家之長,而形成的既具有強身健體、技擊防御的實用性特征,又蘊含深邃的宗教文化內涵的武術文化形態。少林武術的發源地在我國河南省登封市少室山五乳峰腳下的嵩山少林寺,少林寺在古今中外都享有盛名,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稱,而少林功夫、少林武術更是享譽全球。少林寺既是佛教圣地,也是禪宗祖廷,蘊含豐富的佛教文化與禪宗智慧,少林寺以及少林武術是中印文化交融的完美產物。它由最開始的修身養性、保護寺院發展到保家衛國、除暴安良。從肢體的健身活動逐步演變為最具中華武術精髓的完整的武術文化體系。少林寺香火不絕、綿延千年,少林功夫博大精深,深受世界人民的追捧。
2.少林武術與禪宗
禪宗是我國獨立發展而成的漢傳佛教流派,是在我國封建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來的,它的創始人是菩提達摩祖師,六祖慧能法師時開始進入全盛時期,而后逐漸成為漢傳佛教最主要的一支,是漢傳佛教的象征和主流。我們知道印度是佛教文化的發源地,佛教在最初傳入我國時由于它的教義深奧難懂,并沒有快速興盛起來。佛教要想在中國得到發展,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符合中國文化傳承,融入到中國的文化中來。佛教革新的歷史意義在于孕育出了中國化的佛教——禪宗早在禪宗誕生于中國土壤之時,武術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發展歷程。但是,武術、少林寺和禪宗的有機結合,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從而使得這三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尤其是禪宗與少林武術的結合更為明確突出。很多少林僧人以及武術修行者在習武修行的過程中,接受禪宗思想的影響,有意無意地對原有武術進行改造,從而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少林武術雛形。此后,少林僧人在習武修心的過程中,廣泛吸取各種武術精華,結合禪宗的思想,是少林武術漸成體系,使少林功夫逐漸發揚光大。
二、少林武術“禪武合一”的內涵
1.“禪武合一”的特點
“不立文字”一直是禪宗最大的特點,為的是擺脫佛經深奧難懂的高深教義,依靠的是修行者的慧根和覺悟。它不拘教義理論的框架,不受文字思想的束縛,反而更能是修行者超越自身,達到空明的境界。它倡導“契悟心性”、“見性成佛”等修性方法,強調通過意念、身心的調整,從而達到凝心、專注的修煉境界,以此了無雜念,完善內心世界,益智修德,它沒有明確的修行要求,不對修行者施加束縛。少林武術亦是如此,它要求習武者超越武術套路和招式之外,渾然忘我,在習武的過程中擺脫一切雜念束縛,陶醉于習武的妙趣之中。少林武術的習武過程實際上也是參禪的過程,禪是意、念、心;武是形、體、身,禪與武,武與禪,它們互為修煉。“禪武合一”的特點:(1)少林武術講求的是“禪”而不是“武”,少林武術注重“禪武合一”、“禪武歸一”,是禪意與武術的糅合。(2)少林寺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是禪宗圣地,禪與武統一于少林武術之中,文與武的和諧統一是少林武術的特點。(3)少林寺僧人習武的過程也是參禪覺悟的過程,少林寺僧人的修行過程是習武與參禪的一體化過程。
2. 修心的“禪武合一”
少林寺僧人在日常習武過程中,經常不停反復的習練武術的套路和動作,循環往復、周而復始,在這個過程中既增長武功又修養身心,逐漸覺悟到少林武術的真諦。少林武術的“禪武合一”、“禪武歸一”、“以武來悟禪,以武來參禪”,這些都是少林武術區別于其他武術文化形態的獨特之處。以禪導拳,以禪導武,其目的在于通過禪宗來修養武僧們的心意,讓他們習武而不唯武,不爭強好勝。習武的目的和參禪一樣,是為超越和完善自我,在習武中參禪,在參禪中覺悟,以達到“無勝敗心”的空明境界。禪宗講求不外求佛、自證我心,在禪宗與少林武術的相互糅合的過程中,禪宗的思想越來越多的融入到少林武僧的日常習武之中,清靜、靜心就是修行的目的,修心覺悟是習武參禪的終極目標。從某種方面說,習武是參禪頓悟的一種方式途徑,修禪、參禪才是習武的靈魂。對少林僧人來說,佛陀的境界就是自心澄明的境界,而參禪習武的過程就是自心澄明的路徑,在這個過程中消解戒規、理論的束縛,剔除道德的桎梏,從而到達禪宗那種淡泊、無爭的超然境地。
3.修身的“禪武合一”
少林武術一開始目的主要是少林寺的僧人們為保護寺院、抵御襲擊以及增強體質、鍛煉身體而開始成形的。這些最原始的目的不同于禪宗參禪頓悟的價值追求。但是在少林武術與禪宗的不斷融合過程中,逐漸的開始協調化了,這兩個現象的有機結合,就是修身、養生。少林僧人的打坐參禪,其目的在于,見性成佛、轉識成智、明心見性。打坐主要是為了去除雜念、萬念歸一,從而達到健身、健心,延年益壽的目的。但是,修禪的僧人們太久時間的打坐,對身體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太久的時間保持不動,容易導致機體的衰退,損害身體健康。所以,在打坐之外需要有一定的肢體運動,從而改善身體的血液循環。恢復和提高身體的抗免疫力;同時,習武的武僧,在習武之外也需要參禪打坐來靜心、養心,從而恢復身體疲勞,緩解壓力,以致漸修頓悟、傳識成智。因此,只有在少林寺這個環境下,在少林寺這個佛教圣地和禪宗祖庭中,參禪打坐和習武修行這兩個相背離的文化現象才能并行不悖、和諧交融。在少林寺存在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其強大旺盛的生命力、獨特的包容性和穩定延續性,這些政治文化地位和良好的經濟基礎是少林武術得以發展至今的重要保障。少林武術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壯大,廣泛吸取禪宗的修身養性的思想精髓,禪宗文化與少林武術的融合,使少林武術成為區別與其他武術文化形態的特殊武術系統。同時,與禪宗緊相融合的少林武術,是肌體勞與逸的有機結合,武術的極動和禪宗參禪打坐的極靜,充分調動了肌體的調節能力和免疫能力。所以說少林武術在養生修身方面實現了“禪武合一”的完美結合
4.練功的“禪武合一”
我們都知道“禪武合一”是少林武術不同于其他武術文化形態的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對于少林武術而言,習武就是修行,習練武術之道就是佛道,禪宗修行的原則貫穿與少林武僧習練武術的始終。禪宗的思想實際上指導了少林武術的習練,甚至可以說,它就是少林武術就是修身養性的禪修。禪宗是隸屬于佛教的,禪宗在漢傳佛教中占了極為重要的地位,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是禪宗的根本宗旨。修禪主要是打坐、參禪、觀禪的靜修。少林武術與禪宗文化源遠流長,少林僧人深受禪宗的熏染,他們在習武過程中,不再把武術認為是肢體的簡單運動,不單純是拳腳功夫的增長。他們在習練少林武術時是帶著禪修之心的習武,如果純粹在練武而不修禪,這樣的練武不稱之為練武。此外,少林武僧不單單只是練功,他們也要打坐參禪,誦念佛經,參禪是一個轉識成智逐漸頓悟的過程。武僧們把習武作為參禪的目的,參禪貫穿于習武過程之中,他們實際是以習武的形式來修禪的,在習武中來頓悟修行。
此外,還有更深一個層次的修禪,在這個層次的參禪頓悟中,武僧們把習武當成是修禪的一個憑借和手段,在逐漸提高心智、超越自我的過程中,超越武術套路,從而實現轉識成智的空明境界。武僧們通過習武來達到以武修禪的目的,雖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參禪頓悟,但其實質是一樣的,這種境地是武術與參禪頓悟的完美融合。總之,少林武術與禪修已經統一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少林功夫講求的是禪而不是拳,“禪武合一”、“禪武歸一”是少林武術的精髓。
分享到: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