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0-01-10
“養生”,關鍵在于“養心”。佛教養生就是利用佛學理論、佛教信仰、社會實踐來凈化心靈,多行善事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使人健康長壽的手段是養生,養生的目的應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這兩個方面,而佛教的一切修正行為恰恰包含這兩個方面。養生就要養性,調身須先調心。因為心與身、肢體與精神是一個整體,互為因果,互相影響。只有“放舍諸緣休息萬念”,才能做到“仁者壽”,從而益壽延年,故而佛教養生提倡“養神”、“養行”、“養德”。
(1)佛教養神
包括心理和精神的調養,情趣愛好和道德的調養。聆聽中國佛教音樂也是一種精神養生的方法之一,佛教音樂清新典雅,超凡脫俗,其音意幽遠深長,唱者,身心合一,忘物忘我。聞者,胸襟豁然,神意情動,仿佛進入極樂的仙境世界。佛教音樂具有鎮定大腦活動,舒緩脈絡的作用。可以調節人體的精神狀態,起到降低血壓,鎮靜安神的作用。
佛教強調:“養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讀書屬于養生的內容,也是養神的方法。
(2)佛教養行
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行為的調養,屬于佛教養生的范疇。佛教節儉自足,僧侶們要靠自己的勞動獲取糧食和蔬菜,以自給自足。佛教中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規矩,實踐證明人體一定的勞動可以增加血液循環,降低血脂,疏通脈絡,從而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另外學習佛教理論,學習佛學思想通過“動腦”的勞動,鍛煉自己的身體,以利養生。
佛教養生有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勞作,近善行事的養生行為準則。
(3)佛教養德
佛家講究慈善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溫和,心情平靜,此乃佛家養心養生的一大重要內容,亦是高僧長壽的原因之一。出家人看破紅塵,淡泊名利,在行為情緒上平淡溫和,心胸豁達,處事寬容。按照現代人的理論講人際關系較好,以樂觀和理智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所以品德高尚與養生學有著密切的關聯。佛教中的“仁者壽”,是指宅心仁厚,寬于待人會有好的果報。佛教認為,長壽的因是仁愛心,承受的緣是心平氣和。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