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午夜剧场-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www.djsdh.xyz

武俠小說與電影中的少林

發布日期:2022-10-27

字體大小:

本文節選自Lu Zhouxiang. A History of Shaolin: Buddhism, Kung Fu and Identity,呂洲翔《少林全史:佛教,功夫與民族身份認同》Routledge 2019, 170-174頁。

鄧菡薇

中國武俠小說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1.始于秦漢:見《燕丹子》、《干將莫邪》及《搜神記》中的《李寄斬蛇》。2.成型于隋唐:見《謝小娥傳》、《昆侖奴》、《聶隱娘》、《紅線傳》、《賈人妻》及《車中女子》。3.成熟于宋元:見《江淮異人錄》與《太平廣記》中收錄的豪俠傳記。4.發展于明:見《水滸傳》、《禪真逸史》與《情史》。5.盛于清:見《綠牡丹全傳》、《兒女英雄傳》、《三俠五義》、《七劍十三俠》與《蕩寇志》等。

微信圖片_20221027103147.jpg

繼清代武俠小說興盛后,民國初年起,新一代武俠小說開始出現在新近流行的雜志和報紙上并迅速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文學體裁之一。這些武俠故事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由清末民初武林高手們的奇聞軼事演義而來,其故事情節通常以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反映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節。其中廣為流傳的小說有向愷然的《近代俠義英雄傳》(1923年),姚民哀的《山東響馬傳》(1924年)與張恨水的《中原豪俠傳》(1936年等。第二類則脫胎于中國古典武俠傳說,書中俠客們以武藝懲惡揚善,維護江湖道義和傳統美德。主要作品包括向愷然的《江湖奇俠傳》(1923年),文公直的《碧血丹心》(1930-1933年)與李壽民的《蜀山劍俠傳》(1932年)。

作為中國武術的經典代表,少林寺及少林功夫常出現在武俠小說中。少林歷史,菩提達摩與緊那羅王的傳奇故事被融入故事情節。正如還珠樓主李壽民在仙俠小說《蜀山劍俠傳》中描寫道:

那少林寺在元明之際,正是極盛時代,能手甚多……冬秀想起幼時曾聽父親說起,嵩山少林寺慣出能人異僧,名頭高大,有一次曾親見寺中一個和尚放出飛劍,斬人于數十里外等語……此時少林寺聲望雖稱極盛,但是山徑崎嶇,猶未開辟。除慕名學藝和有本領的人來往外,尋常人極少問津。

《近代俠義英雄傳》第七回講述了少林住持海空和尚與禁軍教頭王東林比拼武藝的故事。與極具想象力的《蜀山劍俠傳》不同的是,向愷然在書中較為客觀地解讀了少林功夫的起源:

少林寺在前清乾、嘉年間,里面的和尚很有許多會武藝的。只因少林寺的地點,在中岳嵩山之下,居全國之中央,是一個規模極闊大、年代極深遠的大叢林,里面常川住著三、五百和尚。自達摩祖師少寶得道之后,留傳下內家口訣。隋大業年間,又有火工和尚,用一條棍子打退幾百亂兵的事。于是中國武藝當中,就有少林拳棍的派別。其實少林拳棍,并不是達摩祖師和那個火工和尚傳授下來的方法。俗語說得好:“人上一百,百藝俱全”。少林寺既是地點適中的大叢林,里面常有三、五百僧人,其中怎么沒有武藝好的呢?只要是少林寺的和尚會武藝,那所會的武藝,便要算是少林派了。

微信圖片_20221027103153.jpg

民族主義是武俠小說在20世紀初中國流行的驅動力之一。這些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尚武精神映射出國人屈辱血淚下隱含的、帶有強烈反抗意識的民族主義情結。它們為讀者提供了應對帝國主義擴張、軍閥割據、政府治理失敗和經濟困難的心理補償。民國成立后,民族主義者們摒棄了反滿思想,提出“五族共和”的新理念,希望以此加強民族團結,避免民族沖突。然而,反滿情緒仍然流行于社會。這一點也反映在與少林有關的武俠故事中,尤其是那些基于清代秘密會社天地會的“少林五祖”的故事。這類武俠小說的代表作有:鄧羽公的《少林英雄血戰記》(1931年),《至善三游南越記》(1931年),江蝶廬的《少林小英雄》(1931年),鄭證因的《火焚少林寺》(1930-1940年),陳魯敬的《三德和尚三探西禪寺》和《洪熙官大鬧峨眉山》(1949年)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武俠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如智善禪師、三德和尚、方世玉、胡惠乾、洪熙官、苗翠花等,多取自晚清小說《圣朝鼎盛萬年青》。在小說中,這些人物大多被刻畫為來自少林的反派角色。清朝覆滅后,在民族主義的影響下,這些有著少林背景的功夫大師們被新一代的小說家塑造成為民間英雄,他們憑借高超的武藝與清政府及其所支持的邪惡勢力展開斗爭。正如陳魯敬在《三德和尚三探西禪寺》序言中所述:

或問是書何以與萬年青所敘小林事跡相徑庭者,山人不能不有所言矣。萬年青作者為清代時人,而少林派又為反清復明之人物,清庭所謂大逆不道者。若照事直書,則在清代文綱茶之際,其不如金圣嘆之罹文字獄者幾希。是以作者不能不歪曲事實。故于描寫至善禪師,方世玉,少林英雄全部覆亡。山人不揣冒昧,搜集清代技擊秘聞,用小說家言,寫成是書,糾前人謬誤,發揚少林武術。

《三德和尚三探西禪寺》的情節以少林與武當的沖突為背景,書中呈現了辛亥革命前后彌漫于社會的反滿民族主義情緒及革命思想:

至善禪師召集眾門徒于方丈室曰:今日少林與武當兩派,已成冰炭之不相容,武當派輔助清寇,阻撓我派之革命行動,因此我派想匡復明室,必先打倒武當派也。茲者,武當為勢力日漸膨脹,清帝且派喇蔴僧南來助戰,此舉不可輕視,我派今日,宜用迅雷不及掩耳手段,再下廣州,首先消滅武當派,則清廷無能為力矣,若果坐在山上,等武當來時,則已遲矣。

微信圖片_20221027103159.jpg

《黃飛鴻》系列是另一種極具社會和政治意味的武俠小說,其情節多取自廣東佛山著名的武學大師黃飛鴻(1847-1924年)的傳奇經歷,寄托了民間的反抗和革命精神。據其弟子林世榮(1861-1943年)在《工字伏虎拳略歷》中所述,黃飛鴻所習練的洪拳系傳自少林至善禪師一支。

……放火燒毀少林寺……至善禪師逃落粵東廣州河南海憧寺棲身,遂于寺內教授國技。有陸亞彩者,至善之首徒也,得傅其秘,而傅與黃泰(南海西撨陸洲鄉人)。黃泰傅其子,麒英再傅其子黃飛鴻。黃飛鴻曾在吳全美及劉永福門教練。清光緒年間……在福建省臬臺,唐竟崧部下。當時福建省百姓要求唐竟崧為民主國王。黃飛鴻遂為殿前大將軍。李鴻章統帥懷軍數千余人誅減革命黨起。見唐竟崧寡不敵眾,卒割須逃走,黃飛鴻隨唐逃往廣州市。謀事不成,遂在仁安街保芝林設立黃飛鴻醫館一所隱居。

黃飛鴻在離世后不久便成為了眾多南派武俠小說中的主角,被塑造成為了中國傳統美德與力量的理想化身。這類作品的主要代表包括:朱愚齋的《黃飛鴻別傳》(1993年),念佛山人(許凱如)的《黃飛鴻外傳》(1946年),鄺祺添的《黃飛鴻正傳》(1946年)以及忠義鄉人的《黃飛鴻再傳》(1947年)。此類武俠小說極大地促進了少林功夫文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天地會起源地)的傳播。

1920年代起,各類武俠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并迅速走紅。1928-1931年間,單在上海攝制的武俠片就超過250部,占到同期影片制作總數的60%。這些武俠電影推動了中國武術的發展,對發揚和傳承中國功夫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后,眾多作家、演員和電影制片人從北京、廣州、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前往香港躲避戰亂,香港隨后逐漸成長為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的中心。武俠故事在香港電影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方世玉打擂臺》(1938年)是香港最早制作的武俠片之一,故事以少林派傳人方世玉為原型展開,成功地將少林英雄與中國武俠文化在電影銀幕上聯系起來。

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以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成為市場新寵,以少林派功夫傳人為原型的電影更是受到觀眾追捧。《黃飛鴻鞭風滅燭》(1949年)是這類影片的代表作之一,該片因融入了傳統的武術套路與技法,一炮走紅。電影中的少林派功夫大師黃飛鴻從此也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香港電影人在1950年代共制作了60余部《黃飛鴻》系列的續集。此系列隨之也成為了香港電影業的象征。

到了1950年代中期,以梁羽生、金庸和古龍為首的新一代武俠小說家逐漸脫穎而出。作為江湖上威名赫赫的武學正派之一,少林寺和少林功夫也頻頻出現在港臺作家筆下的新派武俠世界中。此外,那些粵派少林功夫傳人(如黃飛鴻、洪熙官、方世玉等)在武俠小說中也保持著超高的人氣,此類代表作有:《方世玉正傳》(1950年)、《洪熙官三建少林寺》(1950年)、陳靜的《黃飛鴻正傳》(1953年);石賢山人的《黃飛鴻再傳》(1965年)與馬云的《大鬧丁家莊》(1970年)等。從50年代末開始,金庸和梁羽生筆下的武俠故事開始被搬上銀幕。與此同時,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香港的電影公司還制作了大量《黃飛鴻》和《方世玉》系列電影,進一步推動了武俠文化的發展。這些港產功夫片也成為了集中國哲學、民族精神和美學于一體的藝術成果。

20世紀60 年代中期,在中印邊界沖突、中蘇分裂和越南戰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響下,一種基于反帝國主義思想的防御性民族主義開始盛行于中國大陸,并迅速蔓延到香港,最終在 1967 年引發了抗議英國殖民統治的省港大罷工。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從1960年代后期開始,香港武俠電影逐漸形成了一種以民族主義為內核的文化想象。這種文化想象旨在用傳統武術及其所體現的尚武精神激勵國人,助力民族復興。

諸多改編自武俠小說的電影通常設定在19 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武學大師們被描繪為民族英雄,他們擊敗外國武士,幫助國人找回自信與尊嚴。中國武師痛擊日本空手道高手和美國拳師的橋段在影片中尤為常見,由此,武術成為了傳統文化和民族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龍虎斗》(1970年)是此類影片的早期代表作,它講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位中國武師用鐵砂掌打敗邪惡的日本空手道高手的故事。兩年后,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 (1972年) 與《猛龍過江》(1972年)成為票房黑馬,武俠電影新紀元由此拉開序幕。《精武門》的故事發生在 20 世紀初的上海,主角陳真為師傅霍元甲報仇,擊敗了代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日本和俄羅斯武士,幫助同胞們找回了自信和尊嚴。在《猛龍過江》中,主角唐龍前往羅馬幫助一位受當地黑手黨欺壓的親人,他用中國功夫擊敗了黑幫的爪牙,傳達出:中國人不再是“東亞病夫”的信號。

這些新派武俠電影創造了一種強有力的民族主義話語形式,傳遞出香港民眾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情緒,并將這種情緒與遙遠的民族文化記憶聯系起來。這種傳達民族主義的獨特話語形式隨后被香港電影人廣泛采用。從 1974 年起,越來越多的少林功夫片在香港上映,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少林僧人反抗滿清統治的故事。

《少林五祖》(1974年)是最受歡迎的少林功夫片之一。其劇情取材于天地會的西魯傳說,講述了五名少林弟子在清兵火燒少林寺的過程中僥幸逃出后,與反清復明志士聯手同清廷勢力斗爭的故事。影片結尾,少林五祖擊敗了朝廷派來的追兵,兩名僧人戰死,其余三人繼續堅持反清復明大業。該片在1974年躋身香港票房前五名,并于次年斬獲第十二屆臺北金馬電影節最佳音效獎。

《北少林》(1976年)是另一部值得一提的少林功夫片。影片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抗日義士前往被日本占領的朝鮮半島,用少林功夫幫助中國難民和朝鮮人民抗擊日本殖民者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在 1960-1970 年代的政治現實。電影的主題曲就充滿了愛國情懷:

看那大地蒼蒼前路茫茫,鐵蹄下的蒼生悲憤滿胸膛。

且讓悲傷變熱血憤慨變力量,且讓壓迫燃怒火把它煉成鋼。

哪怕敵人毒如蛇蝎,哪怕敵人兇似虎狼。

為了把那正義伸張,他不怕那敵人強。

傾出滿腔熱血,出盡力量。

頭顱可拋命可舍,鐵血男兒漢!

上述電影同武俠小說一道,為少林功夫文化的構建做出了巨大貢獻。少林被賦予了政治和文化意義,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主義的獨特代表。同時,這些電影也成功地將中國文化和少林功夫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席卷世界的中國功夫熱。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