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午夜剧场-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www.djsdh.xyz

慈悲觀(二)四無量心

發(fā)布日期:2011-10-31

字體大小:

【前言】
  眾生無量,菩薩之愿行亦無量。所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由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故,心量廣大,行愿彌堅(jiān),即與諸佛感應(yīng)道交。《楞嚴(yán)經(jīng)》云:「上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下與十方眾生同一悲仰。」以四無量心等持應(yīng)化,達(dá)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則能拔濟(jì)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得究竟樂。

  
【修習(xí)四無量心的目的】
  一切眾生皆怖畏于苦,欲求喜樂;而瞋恨怨惱等正為苦因,慈悲喜舍則為樂因。若修四無量心,即能除苦予樂,達(dá)到無怨無惱、無恚無恨。故無論大小乘行者,乃至世間之人,皆以四無量心為共同學(xué)處。
一、世間之人

  世間之人,緣一切眾生,修四無量心,功德增長,若轉(zhuǎn)生天上,必做梵王。
二、小乘之人

  小乘之人,修四無量心,為自調(diào)心,增長福德,易得涅盤。
三、大乘之人

  大乘之人,利他心切,欲度眾生,必以大悲為本,慈悲普攝,故修四無量心,自利利他,速證菩提。

 

【修習(xí)步驟】
一、慈無量心

  慈,意為「愛念眾生,常求樂事以饒益之」。修慈心,為除眾生中「瞋覺(批注1)」故。

  (一)欲修四無量心,當(dāng)先作誓愿:「愿令一切眾生,悉受快樂。」

  (二)初修慈無量心時(shí),以清凈心,觀所愛親人受樂之相。于父母、兄弟、親人之中,取一最愛者,一心緣念,觀親人受樂之相,令于心想,清楚分明,攝心專注,無有馳散。先觀親人受樂,如是次第及至中人、怨人,余五道(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天)亦然。以慈心緣十方一切眾生,心量廣大無邊,故名為無量;悉令受樂,能滅除惡心,而得殊勝善樂福報(bào),故其功德亦為無量。

? (三))行者于禪坐中,見眾生受樂之相,而定力漸深,不為外境所動(dòng),是名慈相應(yīng)心。如此修習(xí)時(shí),若見種種善惡境界,不得生取著之心。但一心觀于親人得樂之相,念念相續(xù)。于上親、中親、下親,中人,下怨、中怨、上怨,乃至于五道眾生中,同以慈心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子侄,常求好事而饒益之,欲令一切眾生得利益安樂,如是之心,遍滿十方。
二、悲無量心

  悲,意為「愍念眾生受六道中種種身苦、心苦」。愍眾生苦,而修悲心,為除眾生中「惱覺(批注2)」故。

  (一)修悲無量心時(shí),見眾生受種種身苦、心苦,心生憐愍,即作是念:「眾生可愍,勿令其受如是種種身苦、心苦。然我今無目,六道之中,親、中、怨人并受種種身心諸苦,而我不知不見,長夜懈怠,不生救拔之心。」作是念已,即發(fā)愿言:「若有眾生,受種種苦,悉愿勤加救護(hù)。」

  (二)以清凈心,先觀一所愛親人受苦之相,系心緣念。令于心想,清楚分明,攝心專注,無有馳散。觀眾生苦,而起悲心;其心憐愍,悲念無極。如是乃至中人、怨人,一方乃至十方,一道乃至六道,悉皆如是。

  (三)行者于禪坐中,見眾生受苦,而內(nèi)心憐愍,從悲定起,心轉(zhuǎn)深固,定力漸深,不為外境所動(dòng),是名悲相應(yīng)心。
三、喜無量心

  喜,意即「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修喜心,為除眾生中「不悅樂」故。

  (一)慈但為初心,尚未深入,行者修慈、悲二心后,見眾生離苦,則樂心轉(zhuǎn)深,欲令其得大喜,即發(fā)愿言:「愿諸眾生,除滅一切諸苦,受樂歡喜。」

  (二)以清凈心,觀于親人,從苦得脫,受樂歡喜之相,一心緣念,令于心想,清楚分明,見于親人,受歡樂相,其心悅豫,欣慶無量。次緣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眾生,受喜之相,心生慶悅。

    (三)行者于禪坐中,見于眾生受喜之相,而于內(nèi)心無有動(dòng)轉(zhuǎn),定力逐漸增深,雖有大喜而心亦能不散,是名喜相應(yīng)心。

四、舍無量心

  舍(慈、悲、喜)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修舍心,為除眾生中「憎愛」故。

  (一)行者思惟:前雖修慈、悲、喜三心,然仍屬有為法,于眾生無益,今當(dāng)舍此三心,離苦樂兩邊,行諸善法,方能契入實(shí)相,實(shí)利眾生。如是念已,即舍前三心,一心發(fā)愿:「愿一切眾生,皆得妙舍莊嚴(yán)。」 

  (二)以清凈心,觀于親人,受「不苦不樂」之相,一心緣念,令于心想,清楚分明,攝心專注,不令馳散,見于親人受「不苦不樂」。如是次第緣中人、怨人,十方五道一切眾生,皆離苦樂二相,其心平等。于禪坐中,雖見眾生,心無憎愛,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亦復(fù)如是。 

     (三)行者爾時(shí)于此定中,見一切眾生,皆不著憎愛,離有為法,得悟?qū)嵪啵C三昧,不為外境所動(dòng),其心安穩(wěn),平等不二,是名舍相應(yīng)心。


【結(jié)論】
  修四無量心,當(dāng)先于靜坐時(shí)反復(fù)思惟四無量心的道理,如此十而百,百而千,心量就能無量無邊;并且要將四無量心的道理,運(yùn)用在日常生活上,于行住坐臥中實(shí)行、體證。  修四無量心,能使慈悲心增長,成就出世道業(yè)。因此無論小乘圣者、大乘菩薩,皆應(yīng)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成就,即稱之為慈心三昧,能達(dá)到無人、無我、心行平等的境界,故四無量心,實(shí)為殊勝妙嚴(yán)的菩薩行門。
【附注】
  批注1──《大智度論.卷二十》:「若欲惡口罵詈,殺害劫奪,是名瞋。」?  批注2──《大智度論.卷二十》:「待時(shí)節(jié)、得處所、有勢(shì)力,當(dāng)加害,是名恨。……恨即是怨。初嫌為恨,恨久成怨,身口業(yè)加害,是名惱。」 

 
【習(xí) 題】
一、 四無量心能除眾生哪四種煩惱?
二、 對(duì)于自己瞋惱厭惡之人、或漠不關(guān)心之人,我們應(yīng)如何修四無量心?
三、 「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觀念是否正確?
四、 如何將四無量心運(yùn)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熱點(diǎn)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