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12-26
讀中國古代射書總目與解題感言
——《中華射典》序
◎釋永信
中國是古典文獻大國,幾千年的筆耕墨耘,積微成著,傳存下了大量的圖書和各式各樣的文字資料,人們經常用“浩瀚如海”來形容它的體量之大和品類之盛,在全世界是無與倫比的。
少林寺一向遵循發大愿、結善緣的弘法心志與禪宗精神,特別是在功夫的交流與融會發展上,包括武藝技藝與典籍的保存、整理與傳播上,都堅持走古今匯通、南北交流之路,破除畛域界限,真誠擇善從優。這是少林功夫之所以久傳不衰,并能因時而變、遠播海外的重要原因。特別是明清以來,古典武藝的軍陣價值逐漸落寞,而民間對“耍拳舞棒”的興趣卻不降反升,武藝走上更加多元發展之路,社會的價值認同也有了兼容并蓄的特點。少林功夫順應時勢,出現了以拳棍為主體的結構性變化,而且滋衍出了多種養身健體技藝,這很大程度上也是寺內外僧俗武友交流與合作的產物,并非某位或某幾位寺僧閉門造車的結果。新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少林功夫再度騰起,名滿天下,更勝于前代,這與世俗力量的推助,特別是文藝作品的推助是分不開的。而古剎本身則始終堅持著禪宗祖庭的弘法本位,念茲在茲,須臾不忘。正是在這種不忘初心的狀態中,形成了獨特的少林文化境域,有了多層位的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佛教禪宗的少林模式。
馬明達、馬廉禎二位教授是當代知名的武學達人,他們秉持家學,世守祖業,堅持文武并修、融通兼備的學術傳統,在中華武學的探研上一直高自標置,成就卓然。多年來,二位都是少林寺真誠的合作者和少林學的積極研究者。如果從二位的前輩馬鳳圖、馬英圖等前輩起算,加上已故的電影《少林寺》武術指導組長馬賢達教授,到馬明達、馬廉禎二位教授,馬氏一門與少林武學的因緣已經近一個世紀之久了,有人借用古人的“三代結緣,百年積淀,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來描寫這種關系,識者以為言之有理。
明末清初,少林寺僧釋廣案與徽人程宗猷(沖斗)亦師亦友,密切合作,使匾囤法師傳留的少林棍法不絕如縷般存留在天壤間,為后世的武學學人精心呵護,終究保存下這份中國古典武藝的稀世遺珍,也成為馬明達先生武學研究中最顯功力的成果之一。數百年后,少林寺與馬氏一門的合作,又是一段一定會載諸史冊并感動來者的佳話。歷史的變幻經常如云濤海浪、波詭云譎,但終究只有真正具備真實價值的德業與事跡才會載存楮墨,傳為珙璧,經得起高明者的考究和品味。少林的歷史也是如此,這也正是我們遵循國學鉅子饒宗頤(1917—2018)先生的遺教,不懈努力于“少林學”建設的心志之原。
最近,歷時多年后,馬明達、馬廉禎二位教授完成了《中華射典》的編撰工作,經齊魯書社出版,即將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我在藏經閣的香煙繚繞中,連日啟卷瀏覽,覺得《射典》內容充實,圖文皎潔,令人有賞心悅目、悠然入勝之趣,也頓生感慨于胸!
這是一部匯集了中國古代射書目錄的考據與現存全部古代射箭圖書的大型射箭叢書,所錄圖書主要取自古籍的“子部”兵家與藝術家,又旁涉“經部”禮家諸書,及游藝性質的彈弓、投壺等,還搜羅到傳存民間的稀缺抄本和少量的民國刊抄本,包括少林寺藏經閣的幾種藏書。其探求收納之廣,顯現了編撰者的尋索之勤和在版本上的揀選之細,加上目錄考索和對每一本存世射書的解題,都不能不讓人贊許為父子二人的同心力作。這是我國自有“射藝”“射學”的古老技藝和學問以來的第一部具有“竭澤而漁”特點的大型叢書,是關于射箭的前無古人的曠代典冊。
(作者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少林寺方丈。)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