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午夜剧场-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www.djsdh.xyz

佛道合一的禪醫傷科的形成及其學術成就

發布日期:2022-05-16

字體大小:

【北京】韋以宗


佛教作為一門宗教,在醫學上有何貢獻和特色,是近幾年佛教界研討的新課題。筆者是中醫骨科醫師,對佛教知之甚微,然而深知在中國骨科技術發展歷史過程中,融匯了道教、佛教及少林寺的禪宗文化,為中國骨科技術的豐富發展作出了貢獻,現簡介如下。

少林藥局羅漢穴位.JPG

一、關于佛教醫學——禪醫

眾所周知,源自印度的佛教是以戒為本,其戒律明確規定,持凈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口、奴婢、牲畜,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殺生、斬伐草木、墾土掘地。這種規定一是為了遠離財富,以免產生爭利之欲,影響修行;二是怕在勞動中殺生,影響修行。根據戒律,印度佛教本身的醫學受到很多制約。

公元6世紀的南北朝時期,來自印度的菩提達摩在少林寺創立印度佛教漢化的三大教派之一“禪宗”。達摩在印度出家后就傾心于大乘佛法,到少林寺后創立禪宗教派。禪宗教派的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就是我們今天稱為“心理醫學”的發源。

菩薩戒的實施,也是印度佛教的自身修性轉向“普度眾生”的革命,是中國化佛教與印度佛教的區別。據《大乘無生方便門》中記載:“能見苦眾生,隨力能救護不?能!”這也成為佛教徒出家的誓言。而傷殘病痛是眾生之苦,禪宗醫藥也就應運而生。因此,確切地說,我們今天說的“佛醫”,應該是“禪醫”。

二、佛道合一的禪醫傷科形成

印傳佛教自漢末至唐朝,中國化的教派有禪宗、天臺宗和華嚴宗等。但由達摩在少林寺創立的禪宗是“釋、道、儒”三教合一特征最明顯的教派。這與禪醫的形成不無關系。

禪宗始祖達摩在少林寺訓示眾徒:“欲見性,必先強身。”強身一是習武,二離不開醫藥。

而禪宗與道教的結合,形成中國禪醫。原因有二:

第一,少林寺所處的嵩山自古是道家發祥地,傳說老子曾降于嵩山,為道士寇謙傳授經戒。此外,東漢道士劉根,三國道士郗元節,西晉道士鮑靚等,亦皆得道于嵩山。說明嵩山在少林寺建寺之前已是道教的發祥地。禪宗的開放式的佛教徒,因地域關系,必然受道教的影響。禪家教徒遵循“親近善知識”,道家的陰陽五行哲學,自然受禪家教徒的接納。

第二,中國傳統醫學發展到唐代已十分豐富和成熟,而這時期的中國醫藥專著不少出自道家之手,如著名的晉代葛洪是道家一代宗師,他所著《肘后救卒方》影響廣遠。唐代被后世譽為“藥王”的孫思邈是一道家,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醫歷史名著。

可見,禪宗佛教徒要習醫藥,葛洪、孫思邈的著作自然成為不可少的課本。

值得指出的是,禪醫最早的醫學專著當是奠定中醫骨科基礎的《理傷續斷方》。《理傷續斷方》作者是晚唐藺道人,而藺道人也是一“頭陀”,即僧人。我們今天已無法找到史料證明藺道人是少林寺高僧,但從后人寫他的傳記中可證,他自身已是“佛道合一”。值得稱頌的是,其所著《理傷續斷方》奠定了中醫骨傷科的理、法、方、藥基礎,是中國骨科的經典著作。此書如無豐富的臨床經驗是寫不出來的。可見,在公元八九世紀,禪醫傷科已經形成。

禪醫的另一亮點是“少林藥局”,在南宋嘉定年間(1217)成立,但從學術著作的出現來說,禪醫傷科應為禪醫最早的學科,這與禪宗僧人習武有一定關系。

少林藥局7.jpg

三、禪醫傷科的學術成就

如果從禪醫的角度來看,中醫骨傷科歷史上主要著作幾乎均出自禪醫。

首先,藺道人(頭陀)的《理傷續斷方》

《理傷續斷方》首創麻醉接骨技術,以及今天稱之為“手摸心會”(相度忖度)、拔伸牽引(拔伸)、端擠提按(撙捺、捻捺)等骨折復位手法;確立骨折復位、夾板外固定、功能活動、內外用藥的治療大法;實施清創及手術擴創(雕刀切開)治療開放性骨折及顱腦損傷的救治;介紹復位肩、肘、髖關節脫位的復位法——靠背椅復位法及牽引屈曲復位髖關節法以及四肢骨折、肋骨骨折治法,并介紹了46首治傷方劑,建立辨證論治內傷法,其中著名四物湯、大成湯、活血丹、五積散等,至今還是臨床常用方。概而言之,《理傷續斷方》奠定今天中醫骨科理論方藥基礎,是中醫骨科的經典之作。

其次,禪宗高僧異遠真人著《跌損妙方》

《跌損妙方》在嘉靖二年(1523)由異遠真人編著問世。根據獲得此書的孫應科序言,該書出自江蘇高郵的鎮國禪寺。據考證:鎮國寺建于唐朝,是禪宗舉直禪師所建。而該書出自鎮國禪寺,說明其作者異遠真人也是禪宗高僧,孫應科也是日頌《金剛經》的佛教徒。

《跌損妙方》首創按部位、穴位用藥法,根據道家導引“小周天”出現的氣功生命現象,結合經絡學說有關任督流注的理論,創立“血頭行走穴道論”,開創穴位時辰不同致傷輕重有別的時間醫學的先河。該書對創傷用藥繼承發揚《理傷續斷方》經驗,所介紹的“用藥歌”上、中、下三部用藥法以及70多個重要穴位的治療方藥,成為后來少林武術傷科的主要方藥。書中所載諸如“七厘散”“八寶丹”“生肌散”“萬應膏”“英雄丸”“刀口生肌散”等,至今還是臨床上常用的有效方藥。《跌損妙方》是中國武術傷科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醫學戰傷外科的經典。

第三,《江氏傷科方書》和《救傷秘旨》對《跌損妙方》的繼承和發揚——武術傷科形成

清朝道咸年間,安徽婺源傷科名醫江考卿著《江氏傷科方書》(1840)。同時期,浙江天臺武術傷科名醫趙廷海廣泛收集傷科方書編成《救傷秘旨》和《救傷秘旨續刻》。

江、趙二人的著述,既是將《理傷續斷方》的理、法、方、藥結合武術致傷特點的臨床運用,也進一步發展《跌損妙方》穴位時辰時間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將異遠真人的穴位論治,發展到36致命大穴、72小穴的辨穴治傷法。并首次介紹致命大穴致死的時間,在臨床實踐上發展了《跌損妙方》的按穴位論治法。

后來少林武術傷科的所謂“秘方”,大部份出自江、趙二人所著。江考卿的正骨技術,基本上沿襲《理傷續斷方》和《世醫得效方》,其主要的發明是應用“植骨術”治療嚴重粉碎性骨折。

第四,至善禪師的武術點穴傷科

至善禪師是南少林的開山宗師,他是少林寺禪宗高僧,到福建泉州傳授少林拳,后發展成“詠春拳”。同時也傳授了跌打點穴治傷的秘術,著《少林寺秘方銅人簿》。該書是最早出現的傷科“銅人薄”,其學術源自《跌損妙方》。由于明清針灸的興起,各種針灸著述均有宋代針灸銅人穴位的記載,適合拳術致傷(致傷面積小)的診療,于是武術跌打點穴開始流行。在異遠真人“血頭行走穴道”論,“一七不治命要休”的啟示下,點穴時辰、時限的學說也逐漸形成。少林寺武術傷科自江考卿、趙廷海到“銅人簿”后開始形成流派。

到晚清民國年間,兩廣流傳的《少林寺秘傳十二時辰二十四方》是以手抄本傳世。筆者見到的30多種抄本以《呂氏抄本》論述穴道、癥候和方藥較確切和實際。十二時辰十二穴和二十四方是以異遠真人的《血頭行走穴道歌》和《用藥歌》為依據,其配方規律也是依據“少林寺秘傳內外損傷主方”及加減法和“十三味總方”加減法進行配方的。《呂氏抄本》不僅載十二穴道的位置、受傷后證候表現以及治法方藥,還有八個致命大穴和十四方,合二十四穴四十一方,這些方劑依據功能命以方名(此是其他抄本所沒有的)。

第五,禪醫傷科的傳承及對現代中醫骨科的影響

禪醫傷科發展到十九世紀形成的少林武術傷科,一代代傳承下來。至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成為中醫骨傷科的開山祖宗。筆者在研究中國骨科技術史發現,近代中醫骨傷科的師傅,大部分來自少林寺禪醫。

綜觀禪醫傷科自《理傷續斷方》問世至今1200多年,其佛道合一的哲學思想指導下形成的中國骨科學,體現了無痛、無創,以恢復功能為治療目標,以人為本的思維。其經驗和方法至今還有臨床使用價值,理應值得進一步繼承和發揚。

(作者系世界中醫骨科聯合會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副會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