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11-25
中醫學的定義和內涵,在數千年的發展進程中經歷了三次大變化。第一次是在春秋戰國之際,此時的中醫指的是中華民族的核心醫學;第二次是在盛唐時期,此時的中醫指的是中華帝國的醫學、世界中心的醫學和中華民族的醫學;第三次是在清代后葉,此時的中醫指的是以漢族傳統醫藥為核心的醫藥學體系,主要是相對西醫而言。
我們現代所說的中醫,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中醫是指中華民族的醫藥學,是包括傳統中醫、藏醫、蒙醫、傣醫、佛醫、苗醫、維吾爾醫等在內的各種傳統醫藥的總稱,是涵蓋了整個中華文化版圖的民族、地域、宗教等各種醫藥學宏觀醫藥學體系。因此,從廣義來說,佛教醫藥屬于中醫的一部分。但從狹義來講,中醫指的是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醫藥體系,這時的佛醫、藏醫、蒙醫等與中醫則為并列關系,他們長期以來相互補充、相互影響和相互包容,共同構建了輝煌燦爛的中華醫藥文化。
佛教醫藥文化對中醫藥學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對中醫文獻的影響。根據學者的研究,在5000多部佛教經籍中,有453部專論或涉論醫藥,有4000多部佛經涉及醫理與養生;在8000多部中醫藥文獻中,有588種(641部)書名與佛學有關;歷代的僧醫著作共79部;歷代各種醫著共涉及203條佛教名詞術語。從古到今,涌現出許多醫術高超、臨床經驗豐富的僧醫。他們有的雖翻譯佛經、出入空門,不以醫傳名于世,但他們大都精通醫理、扶危濟貧,成為我國古代醫療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有的則精研醫術或以醫為業,在歷史上留下了珍貴的醫藥學文獻。這類著作主要有:《申蘇方》、《議論備豫方》、《深師方》、《梅師方》、《天竺經論眼》、《鑒真上人秘方》、《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嶺南衛生方》、《慎柔五書》等。
二是對醫門居士的影響。今之居士,指皈依佛門的俗家弟子。他們在家修習佛法、精通經律論三藏之學。在歷代醫家中,有許多潛心研讀佛學的著名居士,他們不僅精通醫理,藉以醫治眾生之身疾,而且精通佛理,志在救濟蒼生之心病。同時還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有不少的醫著至今仍然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在有著述的3700多位醫家中,有居士98位、著述330多部。如劉完素、喻嘉言、李中梓、程國彭、汪機、丁福保、王肯堂、胡文煥等都是其中的姣姣者。
三是佛教思想對歷代醫方的影響。在歷代的近10萬首中醫方劑中,方名直接跟佛教有關者共2183首,間接與佛教有關者1600多首,如天王補心丹、七寶丹、靈妙散、資生湯、司命丸、活命飲、大定心丸等。歷代由寺院或僧人傳出的醫方共615首;由歷代居士創立的方劑有809首;在歷代中醫方劑中,共涉及457條佛教的名詞術語。在5000種中藥里,有317種中藥與佛教直接或間接有關。
四是佛醫對臨床診療的影響。最早的中醫骨科著作為僧人所著,最早的眼科專論為佛教寺院所傳,最早以香藥治療疾病為僧人所創,最早治療腳氣的專著為僧人所寫。可以說,中醫臨床各科都留下了佛醫的身影烙印。同時,僧人還是中外醫藥交流的重要使者,寺院是疾病收容與戰傷救護的重要場所。可以說,佛醫對中醫的眼科、骨傷科、內科、婦科、兒科等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五是對中醫其他領域的影響。除了上述四個方面的影響之外,佛教醫藥文化還對中醫倫理學、中醫心理學、藥用植物學、中醫食療、中醫藥膳、中醫臨床診療思維、中醫康復保健等各個方面產生較大的影響。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