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午夜剧场-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www.djsdh.xyz

經典的結集

發布日期:2021-07-01

字體大小:

星云

佛陀一代教說,透過集眾會誦的方式,經大眾審定認可后,有系統的編輯成書,垂為典則,稱之為“結集”。依佛陀的遺教,佛涅槃后,當以戒為師,以法為依止,故佛陀一代教法的傳續,所謂三藏結集,乃為佛涅槃后第一件大事。佛陀說法,因時應地,隨機開導,并無一定的形式,而且是以口口傳誦來記憶。時日一久,經過輾轉傳述背誦,恐有錯誤或散佚,或為外道邪亂而成異說。因此,為求其持而不失,純而不濫,將佛陀的教法統一編集,以適合傳承的形態,乃佛弟子刻不容緩的事。

根據史料記載,佛史上有多次的結集,佛教歷經此數百年的努力,透過四次的結集,不斷演繹、增刪,三藏圣典始告完備。

 

一、第一次結集

佛陀入滅的時候,大眾哀傷悲痛逾恒,但是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難陀卻歡喜地說:“佛陀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常說:應行是,不應行是;應學是,不應學是。我們今天終于脫離此苦,正可以任意所為,無復拘礙,何必要這樣傷心?”大迦葉尊者聽了,驚愕不已,唯恐僧團中出現更多破戒比丘,破壞正法流傳,因此在佛陀涅槃后的第一個雨安居期,集合五百位大羅漢比丘,由摩揭陀國的阿阇世王護持,于王舍城郊外的七葉窟內進行結集。

結集之時,由大迦葉主持,“經藏”由阿難誦出,“律藏”則由優婆離分八十次誦出,稱為《八十誦律》,此律成為最初的根本律藏,爾后演化出《四分律》、《五分律》等律本。

另據《五分律》及《大唐西域記》等記載,第一次結集有富樓那等數千人,因不滿大迦葉對戒律的保守作為,所以另闢場所進行內容不同的經、律結集,相對于大迦葉等在七葉窟內的“窟內結集”,稱此結集為“窟外結集”??傊鸾淌飞系谝淮蔚慕Y集,對后世而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二、第二次結集

佛陀入滅百年前后,西方系統的長老比丘耶舍巡化至東方毗舍離,見跋耆族比丘收受信徒的金銀供養,認為有違戒律,雙方遂起爭執。耶舍不見容于跋耆族比丘,便回西方游說數碼名重一時的長老到毗舍離召開辯論大會。參于這次會議的東西方比丘計有七百人,雙方各推上座代表共九人擔任審查之責。此次爭執雖然是因金錢的納受而起,但討論的內容卻廣泛包含跋耆族比丘所提的十項新主張:角鹽凈;二指凈;他聚落凈;住處凈;隨意凈;所習凈;生和合凈;飲阇樓伽凈;無緣坐具凈;金銀凈。

經雙方九位代表審查后,一致評斷上述十事違反佛陀的規定,不合律制,稱為“十事非法”,大會由此重新審定律藏。

據南傳《島王統史》記載,東方跋耆族比丘因這次結集會議失敗后,心存不平,所以在大會結束后不久,聚集一萬比丘另行結集,獨自訂定律制的內容。佛教僧團因此分裂為傾向嚴謹保守的西方上座部,與傾向開放進取的東方大眾部二大派別。從此,佛教正式進入部派時期。

 

三、第三次結集

佛陀入滅兩百多年間,因阿育王奉佛敬僧,引起多達六萬的外道來附佛,并混跡在僧團,破法亂教(即所謂“賊住比丘”),使得僧團七年間無法舉行布薩。阿育王為挽救此一亂象,乃延請目犍連子帝須共商對策,擯出邪見、破戒的外道沙門,并遴選精通三藏的千名比丘,以目犍連子帝須為上首,于華氏城舉行第三次結集。目犍連子帝須匯整各部派對佛法的詮釋異議,由大眾討論,并加以批判,論決正義,并將之編撰集成《論事》一書。

經典結集至此,經律二藏的內容體裁可算完備,論藏也初步成型。此《論事》一書對于教法的不同解釋,有具體的評論,為后世研究部派佛教的重要典籍。結集后,阿育王敕令目犍連子帝須選派一批優秀的僧伽遠至恒河流域以外的地區,以及印度境外各國弘傳佛教。

 

四、第四次結集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載,第四次結集是佛陀入滅后四百年間,迦膩色迦王治世,王因“部執不同,無以去惑”,而請益脅尊者,尊者答以:“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弟子部執,師資異論,各據聞見,共為矛盾。”王甚感痛惜,于是在迦濕彌羅集合五百位高僧,推舉世友為上首,在脅尊者主持下論釋三藏。首造十萬誦《優婆提舍論》注釋經藏,次作十萬頌《毗奈耶毗婆沙論》注釋律藏,后造十萬頌《阿毗達磨毗婆沙論》注釋論藏,共計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自此,三藏教義周備無缺。迦膩色迦王以赤銅為牒,鏤刻梵文筆錄,以石函封緘,建塔珍藏,另以抄本遠送各地,廣宣流布。此后,大乘經典多用梵語,即源于此次結集。

除上述印度的四次結集之外,近代以來,仍有數次經典結集:公元一八七一年,緬甸國王敏東召集二千四百名高僧于首都曼德勒舉行第五次結集;一九五四年,緬甸佛教又在國家的贊助下,舉行第六次結集,邀集斯里蘭卡等南傳國家與會,對巴利三藏進行嚴密核校,歷時二年,完成《南傳大藏經》的匯編。時至今日,佛典結集工作仍積極地在進行,并因應時代需求,與計算機科技結合,不僅更加完善的整理、保存了經藏,也因使用方便,而加速佛法弘化的步伐與范圍。總之,經典結集負起了正法弘傳之功,實是佛教發展中的一大偉業。

選自:《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