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午夜剧场-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www.djsdh.xyz

靜心、制怒、化解焦慮的真正法門—禪修

發布日期:2023-03-17

字體大小:

近年來,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們開始對東方宗教產生出濃厚的興趣,基于人們對心理治療的重視,禪修這項來自古老的東方世界的修行方法也被挖掘出來,在西方世界引起一陣學習禪修的熱潮。

人們逐漸發現,禪修并非是古老的迷信行為,也不是只有那些深山老林中的隱士從事的活動,而是一種與心理學頗有相似之處的養心方法。

禪修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養身修心的方法,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禪” 這個字可以解釋為 “靜慮”,“禪修” 指的是心智的培育和發展。通過禪修,人們的智慧得到啟發,從而 “明心見性”,最終擁有如實地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達到佛教所說的 “證悟涅槃” 的境界。


QQ截圖20230317095011.jpg


1、尋找快樂的方法——禪修的目的

每個人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快樂生活,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樂呢? 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追尋可靠而長久的快樂呢?每個人都在尋找快樂,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法和途徑追求著理想的生活,每個人對理想生活的理解和憧憬或許千差萬別,但對快樂的追求無疑是共通的,甚至可以說,快樂是理想生活中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因素。人們嘗試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向著快樂這一目標努力?,F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離婚、移民、跳槽現象,人們不停地變換著生活的節奏和軌跡,尋求內心的快樂和滿足。

事實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無論是重要的還是瑣碎的,都是人們追求快樂的方式。學生埋頭讀書,運動員刻苦訓練,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斗,這是他們尋找快樂的方式; 母親撫養兒女,老年人種花養鳥,同樣可以找到屬于他們的快樂; 而時下流行的電玩、iPod, 掌上電腦、各種功能的手機,都是人們尋找快樂的方式。同樣地,試著回歸自然,吃健康食品,練瑜伽,以及禪修,也是為了找到真正的快樂的一種方法。

曇花一現般的快樂,尋找快樂并沒有錯,為此而做的各種嘗試也沒有錯,問題在于我們是否能夠找到真正的快樂。浪漫的愛情、刺激的探險、腰纏萬貫、金榜題名,可能會讓我們感到一時的滿足和欣慰,卻無法帶來長久的快樂。

因為所有這些事物在本質上都是會不斷變化的,它們無法持久,終會消失。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不管是我們的肉身、錢財甚至親朋好友,還是大自然中的萬物,皆是如此。

因此,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快樂依賴的是無常的事物,依附這些事物所帶來的快樂只能如曇花一現,雖然美麗但十分短暫,最后只能空抱哀傷和失望,而非歡喜與滿足。

我們可以從身外之物上體驗到快樂,但這種快樂并不能帶來真正的永久的滿足,因此,如果把快樂分作幾個等級的話,這種既不可靠,也不長久的快樂只能列入低等的范疇。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想要獲得高等的快樂,就得放棄現在所擁有的。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快樂的真正含義,明白我們在那些事物上實現的快樂并不能帶來長久的滿足。

問題的根源,所有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我們不但將一切事物看做是一直存在的,并確信它們可以為我們帶來滿足,而這種看法本身就是錯誤的。我們基于直覺而肯定事物本來就存在,擁有各自的性質,具備固有的屬性和內在實質。

換句話說,我們認為事物本就具有某些固定的特性,好的或壞的,美的或丑的,能夠吸引人的或令人厭惡的,并認為這些特性是存在于事物內部,獨立于我們的觀點及其他事物之外的。

這種錯誤的看法一旦形成一種習慣,很容易使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戴上一副有色眼鏡。例如,有人可能認為酒有提神的功效,是個好東西,或者認為自己的事業有了發展可以帶來很大的成就感,如果事情真如我們所想,那么我們就永遠不會失望,但事實是怎樣的呢? 這樣的感受可能與事實并不相符,甚至是扭曲的或有失偏頗的,我們從事物身上所看到的好與壞等特性,實際上是心所產生并投射出來的。

可靠長久的快樂,那么,世界上是否存在可靠而長久的快樂呢? 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的真性都是同樣圓滿的,真性就在我們心中,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為真性被遮蔽了起來。只要拭去遮擋之物,所有人都可能感受、獲得可靠而長久的快樂。無論你是住在中國還是待在美國,無論你是富裕還是窮困,也無論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都可以由修煉來獲得可靠而長久的快樂。

禪修是獲得可靠而長久的快樂的途徑,通過禪修,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狀況中都可以得到快樂。當我們的心具備了治療痛苦和創造喜悅的力量,我們就可以運用這種力量來擺脫不滿、憤怒、焦慮等不快樂的因素,拋開心理和情緒的痛苦。最終當了解到事物實際存在的道理時,各種擾人情緒及狀態的根源也將完全被清除,那時,我們就會得到可靠而長久的快樂。

2、探索快樂之源——認識我們的心

心,或稱為意識,是佛法的核心所在,也是修行的重點。心產生苦與樂的經驗,調伏我們的心,讓心對實相有恰當的理解,繼而得到快樂。

心如河流之水, 歷史上有許多修禪者對心作過深入的探索,他們把心當做媒介以超越生命難能滿足的狀態。人們在這個世界上所經驗到的,無非是苦、無常和迷惑,而所有的快樂不論平凡或高超,都是由于了解及改變自己的心才能獲得。

我們的心每時每刻部在發生改變,這就像是河流之水,連綿不斷,沒有一個時刻是停滯不變的。前面的水流過了,后來的水會不斷地涌過來,而再后面還綿延著流水,如此連綿不絕。心也是如此,前一刻的心帶出這一刻的心,這一刻的心后有下一刻的心,循環不已。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中心,而這個世界是由想法、看法、感覺、記憶和夢想構成的,這就是心。

心具有清明的本質,心是不具實體的能量,是獲得經驗的力量,心本質上是清明的,反映各種事物的經驗,這就好比平靜的湖面映照出周圍的山色樹影一樣。也就是說,這里的心并非指具有某種想法或感覺的實體,而指的是經驗,心也就是意識。

我們可以把心比作大海,內心一時的狀況,如快樂、惱恨、痛苦、興奮,就好比是海面上洶涌起伏的波濤,當心有了分別,把各種事物貼上加以區分的標簽,例如我喜歡一物,而討厭另一物。我們就會有這樣的想法,一物是好的,這就產生了執著,另一物是不好的,痛苦就隨之而來。從而,我們會渴望一物,或恐懼失去所有的東西,或因失去它而沮喪,這樣興奮和痛苦就會產生了。

“智者知道一切快樂和痛苦都決定于心,因此他們會從心尋求快樂。因為他們明白我們自身就具足快樂的原因?!?如果將心的波濤退去,大海重回平靜,心獲得自然的清明,回歸心的本性,我們就會得到安詳與快樂,這也就是禪修。

3、禪修是心智訓練——發掘內心的智慧

要仔細聆聽心所發出的聲音,對此加以思考、謹慎分析,最后以禪修來修心。

心神意識的活動,心分官能意識和心神意識,前者指的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而后者則包括智能過程、情感、情緒、記憶和夢,大如憤怒、欲念之類的經驗,小至最細微層次的全然靜止和清明,都可歸納其中。禪修是屬于心神意識的活動,禪修是對于心的訓練,心神的一部分對其余部分進行觀察、分析、處理,從而減少我們的執著,拓寬我們的心胸,使我們的心清明、堅韌、平靜。

禪修的藏文意思是 “熟悉”,心念中出現的通常是最熟悉的東西。若有人用非常不友善的態度對待我們,使我們產生受傷或生氣的感覺,這是因為這些反應是我們最為熟悉或已成為習慣的感覺。而佛教的禪修就是要讓我們熟悉心的正面狀態,如慈心、悲心、忍耐、平靜、智慧,最后這些正面的狀態會越來越自然地表現出來。在遇到不友善的對待之時,我們就能保持冷靜與忍耐,甚至以悲心來回應。

禪修的最終目標,禪修的最終目標是開悟,喚醒意識中極為細微的層面,再以此層面來開啟直接而直覺式的實相發現之旅。禪修之時,如果記得這個目標,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能獲得巨大的益處。隨著心中原本堅實的實相、樣貌的軟化,同時培養出較為正面且符合情況的自我形象,我們也就能比較自在,不會再憂心忡忡,學習不對周圍的人和事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也就不會生出失望的情緒,這樣一來。人際關系便可能因此獲得很大的改善,滿足充實的快樂也隨之而來。

禪修有不同的修行方式,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則,那就是讓心熟悉正面、有益的狀態。將專注力集中于單一對象,或試著理解某個私人問題,或虔誠地進行祈禱,或與自己的內在智慧進行交流,若能產生對眾生的慈悲之心,就是佛教所說的證悟,也就是大乘佛教修行的證果成就。獲此證果便可驅策所有修行之人。并幫助他們獲得成就。

4、禪修不等于打坐——對禪修的幾種誤解

一些人會掉進這樣的誤區,認為打坐就是禪修,禪修就是打坐,這是完全錯誤的觀點。

禪修并非身體的活動,有人認為打坐就是禪修,禪修就是打坐,不打坐時就和平常沒什么兩樣,一打坐就是在禪修,這是對禪修的一種誤解。禪修不能與任何身體的活動畫等號,它是一種心的活動。

如果我們真正地進行禪修,那么禪修就會在一切時間中進行,而不僅僅是在打坐之時,我們要不斷地告訴自己,不打坐了,不過是換了一個禪修的姿勢罷了,盡管在安靜的地方禪修會有比較好的結果,不過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中或工作、走路、吃飯、睡覺時,我們仍然可以做禪修。禪修并不就是打坐。

同樣地,禪修也并不是非要以某種特定的姿勢坐著,并輔以某種特定的呼吸方式,其目的也并非為了得到官能上的愉快體驗,禪修是一種心的活動,是為了轉變心的狀態,讓心能朝著更為正面的方向發展而進行的活動,打坐也并不意味著在做禪修。

剛開始時,我們或許會用正式的禪修練習來學習,以開發出禪修的心神狀態,但等到禪修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就可以不拘形式地發揮創造力,讓自已隨時隨地地進入禪修狀態。

禪修不是做白日夢, 禪修也不是讓我們做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或者逃避現實,而是要我們完全誠實地面對自己,認清自我,并妥善處理,找到更適合我們的方向,正面地對待生活,并從中獲益,過上愉快的生活。

當然,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心有正的方面,也有負的方面,負的方面指的就是心神失常的狀態,也就是妒忌、憤怒、欲念等情緒,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對實相有誤解或習慣性地固執于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而產生的。禪修就是要讓我們看清自己所犯的過錯,誠實地面對這些錯誤,用正確的方式重新進行思考,調整心的狀態,從而去掉壞習慣。

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誠實面對我們的心的憤怒和妒忌,并把這些早已根深蒂固的情緒一一去除,實在不是輕言而為的事。因此,修心是一個漸次遞進的過程,在這個緩慢的過程中,那些壞習慣一點一點地從我們心中剝落,并 “熟悉” 那些正的方面的習慣,這就是禪修。

5、專注式禪修——止禪

禪修有許多方法,但所有方法都可以歸為兩類,即止與觀。專注于一個對象上,不躊躇,不動搖,就是止的禪修。

克服心的散亂, “止” 出自梵語 shamata,又稱做奢摩他、三昧,代表的是心的寧靜。止禪是一種特別的專注狀態,人可持續無間斷地專注于任何對象,如呼吸、自心的本性、某個概念、某個觀想的形象,從而體驗到至樂、清明、安詳,繼而獲得真實長久的洞見及心的轉變。

心如河流之水,心念不停流轉,例如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常會有另外一件事情冒出頭來,與此事有聯系的人或事,稍早或稍晚要處理的事務,或者身體感官所處的狀態,都可能打斷思考。有時,你越是想要將思緒放在某件事情上,心念就越是紛亂復雜,無法專注。這樣一來,那件事情就很難思考得清晰明白。即使是一件小事也可能因這種散亂的心的狀態,最終功敗垂成。

比如,你要記下某個朋友的電話號碼,而當時你正處在某種困擾的狀態,所以當你在記錄的時候你不停地被帶到所困擾的事情上,最后等到想起要用那個號碼的時候,卻怎么也想不起來?;蛘咄擞浽诹四睦?。再比如,有人在做飯的時候想其他事情,結果把鹽當成了糖,把醋當成了醬油,鬧出了笑話。

心處于散亂的狀態,不能集中注意力,生活中的小事尚且搞砸,重大復雜的事倩更可能做得紕漏百出。倘若不能專心。那么禪修也不會有收獲,這正是止禪所要克服的。

培育定力的修行法,修習止禪時,我們要讓心平靜下來,處于專一、不動、無煩惱、安寧的狀態,讓心專注于一個目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所緣境,這樣才能讓心不致散亂,因此止禪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而觀禪是培育智能的修行法,止禪是觀禪的重要基礎,初學者一般先修行止禪。培育深厚的定力,然后修行觀禪。

要修煉止禪,并不需要具備特殊的條件,我們不用獨自一人住到深山老林中去閉關也能體驗到止禪的益處,即使處在車馬喧囂的鬧市之中,每天依舊照日常的安排工作學習,只抽出10-15分鐘的時間有規律地進行止禪的修行,同樣能夠培養出定力。

當然,修煉止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一位修行者都可能在修煉止禪的過程中,遇到分心的狀況。這時就需要用有效的辦法讓修煉回到正軌。例如,修行者正在坐禪之時,心處于平靜安詳的狀態,但一個念頭忽然就浮現出來。今天晚上吃什么呢? 明天的工作安排好了嗎? 諸如此類的想法一旦生了出來,有時會接二連三,一發不可收拾。心自禪修的主題上游走開了,修煉自然就不能完成。這時你也不能過于擔心,因為擔心反而會使分心更加嚴重。

出現分心時,我們應當采取一種適當的策略,比如深呼吸、數息、以另一個念頭加以對治等把心念拉回到修行中。當我們的心能夠再次達到寧靜平和的狀態時,就戰勝了分心。

6、思考式禪修——觀禪

在藏傳佛教的傳統中,有兩種禪修的方式,一種是專注而焦點式的修行,就是止禪,另一種是分析而理解式的,就是觀禪。

開發洞察力,“觀” 的梵文是 vipashyana,音譯為毗婆奢那或毗缽舍那,有著 “看得很清晰、很寬廣” 的意思。觀又稱做內觀、覺知,指往內如實地觀察自己身心五蘊的實相。

修行觀禪的人漸次地分析各類事物,了解禪修的各種對象物,并開展透過分析而顯現的智慧,因此觀禪又稱為思考式禪修。這種禪修的目的是開發洞察力,或者說正確理解事物道理的能力,最終獲得某種特別的覺察力,這是一種如實地經驗任何觀想目標的真正性質的訓練。它能幫助我們認清并去除造成自己不快樂與不滿足的錯誤心態及想法。

觀禪修得的洞察力讓我們看到萬物的本性,在一切現象生起和消失時,看清它們的無常性和無我性。這種思考式禪修將創造性智能帶進來,對我們在禪修能力的開發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之前,首先要通過清晰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來判斷我們想法中存在的錯誤之處,在了解清楚之后,才能逐步掃清那些給人帶來不快的想法和感覺,繼而培養快樂的想法和感覺。

止觀互補,有人認為,所有的禪修都應屬于專注式的止禪,因為分析和理解會讓我們的心中存在某種想法或概念。這種觀點并不正確,因為在禪修時,我們心中出現想法或概念,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運用得好,這些看似修行障礙的想法或概念,會對禪修的進步產生很大的幫助。唯一的辦法就是,先以思考式禪修把這些想法或概念辨認出來,然后以止的專注力觀察它,最終將之去除。

相對于專注式禪修,思考式禪修可經過分析及思維,開展對事物的明確了解,然后將心安住于其中,以一種完全放松的狀態,將心專注于修行對象之上。思考式禪修所獲得的概念更為清晰,也比平日的想法更具影響力,因而也更為專注和警覺。

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過多的思考式禪修可能會減低心的定靜,因此修行者必須將心放松在一種專注式的禪定狀態中。過多的非思考式禪修還會減低心的明性,而使行者開始落入昏鈍,所以,行者接著要重復思考式禪修,以回復平衡。

將止和觀兩種禪修法結合,能夠讓我們的心與禪修對象在根本上合而為一,達到最佳的效果。越是專心,所得的洞察力就越是深刻,對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越是明白,專注力也越是強烈。

 (來源:金剛經解釋)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