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3-01-29
歇即菩提。禪修靜坐不是成為,不是旅程,不是尋找,不是心靈去往別處,不是解決任何內在的問題,也不是靜止于某處。真如不在這里,也不在那里,而是無時無刻存在。
禪修靜坐的第一關,就是不要用思維去思考:應該到達怎么樣的境界。心要不攀緣、不散亂、不彷徨,不去想用什么樣的智慧和方法,開始這次禪修。
禪修就是讓自己的身心成為“待機狀態”。想象自己是光明的覺性本身,并不參與任何身心現象,一切只是知道而已,只是讓業力妄念,各如其是。
大道至簡。禪修就是簡單而自然的開始。
1、禪修靜坐的姿勢
無論人們通過禪修靜坐,修行任何方法,首先需要把姿勢調整好:保持衣物寬松舒適。靜坐時,身體不要坐實,微微向前傾,重心壓在會陰竅,而不是臀部。微微挺腰、拔腰,腹部微收。兩肩伸開、擴胸、下沉。“開心”的打開胸懷。
下巴微縮壓喉,舌頂下顎。嘴角放松,頭頂有點向前頂的傾向。眼皮放松,以至于全身放松。眼睛微閉,也可微微垂簾,看向地面前三尺處。在放松中,體會身體的輕微膨脹。
靜坐姿勢的調整,最主要的是使全身放松,心情愉悅。
2、靜坐方法之“奢摩他”
奢摩他,是將心止于一處,止定離塵。意思就是將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集中于某一處。比如專注呼吸,或專注身體的某個部位的覺受,在專注中,心無雜念,成為覺知本身,以達到“寂靜輕安順暢”。
將心止于一處,起初要有大勇猛之心,凡情圣解,一刀兩斷。發現思維妄念的發生,要立即回到注意力的原先專注處。如此循環往復,以至于入靜。
在奢摩他的修習中,人們如果感到妄念多,思維難以平復,往往代表內在的狀態,未能接納當下這一秒的自己,而是想去“更好”的下一刻。當人們刻意想要靜心,刻意想要修行,往往會陷入不自知的思維運轉。
所以,修習奢摩他的要領仍是放松。告訴自己,什么也沒有在做,沒有人需要做任何事。因為,只有“我”才會修行,“本覺”什么也不會去做。
而禪修、靜坐的目的是為了體會“本覺”。
最終,奢摩他是毫不費力的專注與安靜,而不會受任何打擾。
最終,連呼吸也忘了,連覺知和專注也會忘掉。
保持這樣的狀態,便是奢摩他的開始,也便是“清凈自性”的初步顯現。
3、靜坐方法之“毗婆舍那”
如果說,奢摩他是將放松與專注,巧妙的結合,以至于突破某個“瓶頸”,體會到清凈自性。
那么,毗婆舍那就像一個完全放松的“看門人”,任由妄念和一切身心現象進進出出、起伏生滅,不加任何干預,只是在一次次全然的觀察中,回歸“寂靜輕安順暢”。
所以在毗婆舍那中,不存在任何不應該發生的妄念、色塵、法塵。身體和意識,發生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只是純然的允許,用“第三只眼”來觀察一切身心現象的運轉。
對于所有的思想妄念,身體感受,情緒等等,產生的那一刻,就是被觀察的對象,包括自己想要改變和消滅身心現象的念頭。無論是智慧的產生、思想的好壞有無,身體的冷熱痛癢,都是被觀察的對象。用讓一切發生的胸懷,一次觀察一個最明顯的身心現象,而不是去成為他們、思考他們、改變他們。
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在修習毗婆舍那的過程中,并不是陷入對具體之事的覺知,而是要瞬間辨明“自心”所處的狀態:喜悅、探求、執著、思維旋復、散亂、掉舉……覺察這些身心現象,只是作為覺察本身,便是超越。
逐漸人們會發現,自己即是“觀察者”本身,而不是一切身心現象和意識狀態。安住于全然的覺知,人們也便會體會到清凈自性。
在純然的觀察中,沒有善惡好壞,沒有對錯分別。因為所謂的善惡好壞、對錯分別,也只是被觀察的對象。對于觀察來說,最大障礙,是人們對觀察本身的堅守與執著。
當人們在觀察中,能做到“物來則映、物去不留”,也即是作為觀察者的最終境界:觀察與現象的同步性發生。
在這樣的狀態中,煩惱即菩提。當煩惱和一切現象發生的那一刻,人們通過不加干預的觀察,反而回歸到了清凈的自性。也即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