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0-03-19
光陰快得很,才說有七,就過了三天。會用功的人,一句話頭照顧得好好的,甚么塵勞妄念徹底澄清,可以一直到家。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齊休。”我們的路頭,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鄉。六祖說:“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你我本來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只因妄念執著,受纏世間幻法,所以弄得四大不得空,生死不得了。假如一念體起無生,則釋尊說的這些法門也用不著了,難道生死不會休嗎?是故宗門下這一法,真是光明無量照十方。
從前德山祖師,是四川簡州人,俗姓周,二十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對于性宗相宗諸經典的旨趣,也全貫通;常講《金剛般若》,時人稱他“周金剛”。他每對同學說:“一毛吞海,性海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后來他聽說南方禪席頗盛,很不服氣大罵說:“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掃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遂擔起《青龍疏鈔》出四川,到澧陽路上見一個婆子賣餅,于是把擔子放下買餅,婆子指那擔子說:“這個是甚么文字?”師答:“青龍疏鈔。”婆子問:“你講的是什么經?”師答:“金剛經。”婆子說:“我有一問,你若答對了,就給你點心;否則,你就到別處去。《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究竟要點那一個心?”師無詞以對,遂往龍潭,到法堂說:“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潭引身而出說:“你親到龍潭。”師無言,住下。一天晚上侍立潭側,潭說:“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出,卻又回頭,說:“外面黑。”潭點紙燭給師,師擬接,潭復吹滅。師因此大悟,便禮拜。潭說:“你見個什么?”師說:“從今以后,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了。”第二天,龍潭升座對大家說:“可中有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師聽到這一句話,就將疏鈔堆法堂前,舉起火炬說:“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一滴投于巨壑。”把書一把火燒光后,辭別龍潭,直抵溈山。
拜訪溈山,上法堂,從西過東,又從東過西,顧視方丈說:“有么?有么?”溈山不理他,師說:“無,無。”便出。到門口又說:“雖然如此,也不得草草。”于是穿好衣履,具足威儀,再進法堂,才跨門,提起坐具說:“和尚”。溈山擬取拂子打他,師便喝,拂袖而出。溈山當晚問首座:“今日新到的和尚在這里么?”首座答:“當時背卻法堂著草鞋出去了。”溈山說:“此子已后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師住澧陽三十年,遭逢唐武宗廢教,避難于獨浮山的石室。大中初年,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德山精舍,號古德禪院,將訪求宗門賢哲大匠做住持,聽說師的道行,派員禮請,一而再,再而三,師堅不肯下山,廷望乃設一詭計,誣師是茶鹽犯,捕師入州;師到州后,廷望瞻禮,堅請住持古德禪院,師不得已住了,大闡宗風。后人傳為德山喝,臨濟捧。
像他這樣,何愁生死不休?德山下輩出了巖頭,雪峰諸祖,雪峰下輩出了云門、法眼,又出了德韶國師,永明壽祖等,都是一棒打出來的。歷朝以來的佛法,都是宗門下的大祖師來撐架子,諸位今天在這里打七,要深深地體解這一最上的道理,直下承當,了脫生死,是不為難的。假如視為兒戲,不肯死心蹋地,一天到晚在光影門頭見鬼,或在文字窟中作計,那么生死是休不了的,大家努力精進吧!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