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1-09-16
一、僧五敬德
1、發心離俗:謂出家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修習菩提而為世間之福田。
2、毀壞形好:謂出家人剃除須發,毀壞相好,除去世俗塵衣而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而為世間之佛田。
3、永割親愛:出家之人割舍父母親情之愛,而一心積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4、委棄軀命:謂出家人委棄生命而無所顧惜,惟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5、志求大乘:謂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脫一切有情,為世間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凈德,應當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靜坐中、誦經中、禪行中、剃頭時、以及洗澡、上廁所、乘車船、睡臥等時,勿禮拜大德。除誦經、生病、剃發、工作之時,不得見出家眾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2、遇大德入寺院中,當集合大眾,敲二鼓一鐘,直到大德進入大殿站好為止,由班首稱:【頂禮某大德】,若大德要離開時,亦敲二鼓一鐘,直至上車為止,此乃迎來送往應有的禮節。若僅是個人欲行禮,則可進入佛殿后,向佛行禮,口稱:【頂禮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當奉命唯謹,盡力辦好。不可請師父幫我拿東西、帶東西。
4、.頂禮大德時,虔誠一拜即可,時間不宜過長。遇見師夫應以合掌問訊以示禮儀,若大德謙遜不受頂禮時,合掌問訊即可,莫執著己意。如果向大德說頂禮三拜,而大德未說【一拜即可】時,依然要拜三拜。頂禮大德要在佛殿時才行禮,不要在大路旁、水溝邊或火車站等不宜之處,遇師即頂禮,如此驚世駭俗之舉動,有失莊嚴、端正。合掌問訊時要雙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禮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這是不合乎禮儀的。
5、手中持經時,碰到法師時,將經舉起與眉齊,向法師說:【阿彌陀佛】,或說:【師父好】即可。
6、不得直喚出家眾名諱。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
7、不得盜聽出家眾誦戒經。
8、不得說出家眾過失。不得出家眾結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與出家眾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稱呼大德
佛教的教制、教職在各國不盡相同。在我國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稱"方丈",是寺院負責人)、"監院"(負責處理寺院內部事務)、"知客"(負責對外聯系),可尊稱"高僧"、"大師"、"法師"、"長老"等。佛門弟子依受戒律等級的不同,可分為出家五眾和在家兩眾。出家五眾是指:沙彌、沙彌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兩眾是指:優婆塞和優婆夷。佛教徒出家的俗稱"和尚"(僧)和"尼姑"(尼),最好尊稱"法師"、"師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稱"居士",可尊稱為"檀越"、"護法"、"施主"等。具體稱呼如下:
1、不得單稱名字,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某老法師】、【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師】、或【師父】、【法師】。
2、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作【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稱作【師父】。
3、對年青比丘、比丘尼,則可僅稱【師父】、或于其名號下加稱【師】字,如有【○○師】即可。
4、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釋,出家入道后,由師父賜予法名。故請問大德名號時,當先合掌,然后說【請問上下】、【請問師父尊號】、【法師尊號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稱【我】字。當視關系而自稱【后學】、【門生】、【晚學】、【未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不得稱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與大德談話
1、若有問題請問大德,應說【請開示】。
2、與大德談話,立處不可高于大德,亦不應站立路中。如果師父在樓上,要到樓上請師父開示,如果師父在樓下,不可在樓上扯開嗓門地叫喚師父,應該到樓下來請示。
3、請開示,應請大德自訂時間,以免影響大德修持,且應事先與師父約定時間,比較理想。
4、大德問話,當坦誠大方,據實回答。
5、大德與客人言談時,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當側立靜候招呼,不得率爾插嘴,失卻敬意。若有重要急事,萬不得已時,要先說聲對不起,然后再請示。
6、大德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不可上前與之談話。
7、若有比丘或優婆塞于深山崖洞獨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請法供養。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獨自湯藥奉侍,應當請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分享到: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