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日期:2021-04-09
漢代以來,佛法東傳,至南北朝時,已達鼎盛。據(jù)北齊魏收所撰《魏書釋老志》記載,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三月,整個北魏境內(nèi)的寺院多達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余人;僅都城內(nèi)便建有佛寺百所,僧尼多達兩千余人。皇帝還招納西域胡僧,并為之建筑精舍傳法。少林寺即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由皇室敕建的佛寺。
少林寺的創(chuàng)建年代為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關(guān)于少林寺創(chuàng)建初期的紀事,唐代裴漼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記述頗為詳實:少林寺者,后魏孝文之所立也。沙門跋陀者,天竺人也,空心玄粹,惠性淹遠,傳不二法門,有甚深道業(yè)。緬自西域,來游國都,孝文屈黃屋之尊,申緇林之敬。太和中,詔有司于此寺處之,凈供法衣,取給公府。接著《寺碑》又記述了跋陀主寺之后興建殿堂寶塔的佛事活動:法師(跋陀)乃于寺西臺,造舍利塔,塔后造翻經(jīng)堂。香水成涂,金繩為約。苦心精力,俾夜作畫。多寶全身之地,不日就功。如來金口之說,連云可庇。跋陀息心茲地,樂靜安居,感而遂通,境來斯證。時有三藏法師勒那,翻譯經(jīng)論,游集剎土除勒那外,菩提流支也來這里譯經(jīng),所譯的內(nèi)容主要是《十地經(jīng)論》。這說明少林寺頗受高僧們的重視,而且到此慕名求法者多達數(shù)百人。跋陀向他的弟子們講授的是小乘佛教經(jīng)義。小乘,即梵語希那衍那的意譯。其教義主要以自求解脫為目標,故為自調(diào)自度(即滅除煩惱,證果開悟)之聲聞、緣覺之道,而異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顧之菩薩道。(寬忍《佛學(xué)辭典》)跋陀晚年移居寺外,將終,手畫神像于門壁。(清景日昣《說嵩》卷二十一)
跋陀是禪律并重的高僧。他的兩大弟子僧稠(480至560年)和慧光(487至536年)繼承了他的事業(yè)。跋陀僧稠一系的禪法是印度傳統(tǒng)的四念處、五亭心的止觀禪法。有人概括為三藏心禪。僧稠(稠禪師),鉅鹿人氏,俗姓孫。跋陀稱他為蔥嶺以東學(xué)習(xí)禪法最好的一個。跋陀稱贊他說:自蔥嶺以東,禪學(xué)之最,汝其人矣!《寺碑》亦云稠禪師探求正法,主持塔廟。北齊末年僧稠被尊為國師大德,成為中國北方舊禪法的代表人物。
跋陀的另一大弟子慧光,俗姓楊氏,長盧人。他聰敏出眾,被稱作圣沙彌。他曾助跋陀翻譯《十地》等佛教著作,還開釋《華嚴》《維摩》《涅槃》等經(jīng)論,成為名重一時的北齊名僧,被后世尊為中國佛教地論宗的鼻祖。《寺碑》說:慧光弟子僧達、曇隱、法上法師等十大德,亦號十英。尤其是法上法師,在探研諸經(jīng)中,很有成就,成為東魏、北齊時期著名高僧,被譽為京師極望,道場法上。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