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日期:2024-10-10
【云南】呂勝菊
都說生命是一場旅行,我也喜歡旅行,每年總會在繁忙、奔波、緊張與勞累之中抽出一點時間,根據經濟狀況和時間情況來安排,進行一次或遠或近的旅行。我認為旅行的最高境界無非是想體驗一種生活之中沒有的、靈魂回歸的過程。在行走的路上,我會聽見花開的聲音,會看見花綻的容顏,也會看見花謝的凄涼,如果我能時時擁有溫暖快樂的心情,擁有從容淡定的心境,一路經歷著、感恩著、感悟著,我想,生命會因此開出美麗的花朵,永不凋謝。
行走在紅塵里,每個人都會遇見暴風驟雨和詩情畫意。當歲月的帷幕徐徐拉開,俗世中的每個人都成了人生舞臺上的表演者。我知道,無論行走在山水之間,還是在廣袤荒野,都需要讓心如山澗溪水,清澈透明。畢竟深知,人間種種煩惱大多皆是庸人自擾,常存一份豁達于心靈深處,不好高騖遠,不妄自菲薄,是云就在天空中逍遙飄游,是水就在江湖里安逸自在,是風就去吹開百媚千紅,是雨就去默默潤物無聲,這樣的人生才會風清日朗、四季如畫、美不勝收。
有人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盡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zhí)念,便可寂靜安然。”是的,如果心靜了,就無須真正遠離喧囂,無須刻意遠離紛擾,不管身在何處,都能頭枕清風,盡享人生。
“佛教的‘厭世’不是消極的,不是逃避式的心理厭世,而是對世俗生活覺醒后,即體證世間萬事萬物空性過程中對世俗生活的超越?!?少林寺永信方丈的這段話,恰恰說明了這一點。而這一切,也是在我偶然走進一所寺廟,巧遇一場生命的禪修之后,才逐漸領悟到的。佛法其實是真實可親的,它不像一些書上看到的,也不像影視作品里表現(xiàn)出來的那般神秘莫測,無論是寺院的早晚課,還是與法師探討佛學的小常識,或是在銀杏樹下聆聽自己的心聲,都讓我漸漸領悟了生命的真諦,懂得了生活的涵義,知曉了活著的意義,不再為名利而勞累,不再為成敗而悲喜,懷著一顆悠然的心,在春天播種、在夏天耕耘、在秋天收獲、在冬天歡喜。
按理說,我應該很早就熟悉佛法了,但于我而言,我喜歡隨緣。一切的悲傷和幸福我都喜歡自己去感受,不喜歡別人強加于我,而許多東西,不到一定時間,不經歲月沉淀,內心是永遠難以理解的,更別說去體會其中的奧妙了。
禪修要修心,需要先使心平靜,然后才能令智慧增長,甚至轉凡成圣。但是,心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就拿基本的坐禪來說,要想心無旁騖,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不斷的努力。令我驚喜的是,自己每天都在不斷進步,從單盤到蓮花盤,逐漸輕松。我覺得禪修一段時間之后,我的,欲望越來越少,煩惱越來越少,原來內心柔軟,身體也會隨之柔軟。每天都如沐春風,如臨仙境,妙不可言!
佛說:“人生如處荊棘叢中,心不動,則身不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動則傷其身痛其骨?!毙撵o的時候,隨時可以感悟“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自然意境;隨時可以擁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優(yōu)雅閑趣;隨時可以達到“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然心境。
高山不語,自是巍峨;月亮無言,自是高潔;菩薩低眉,自是祥和。讓我們一起撐一支歲月的長篙,將身心沉浸到禪意中,用一份繾綣的柔情,以一顆純凈柔軟的心,去品讀禪修路上的美景,安靜守候屬于自己生命的花期,獲得心靈平靜和靈魂皈依。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