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午夜剧场-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www.djsdh.xyz

八識略解:五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發布日期:2025-03-11

字體大小:

“兄弟八人共一村,村中諸事各持分,五個出外作買賣,心識居家獨自尊,眼觀耳聞鼻作探,舌味身觸心難安,末那執我作傳達,賴耶罪福怎能堪”

八識是佛教唯識宗對人類心識活動的一種認識,指的是每一個五根具足的有情眾生身上都有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這種分類法主要出自唯識宗所依經論,如《楞伽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以下是對八識的簡要介紹:

眼識

所依根:眼球等視覺器官(“眼根”)。  

所緣境:顏色、形狀、明暗等可見現象(“色境”)。  

功能:感知光線、色彩與空間形態,如看見一朵紅花。  

局限:依賴光線條件,無法穿透障礙,僅能捕捉當下視野內的片段。

耳識

所依根:耳蝸等聽覺器官(“耳根”)。  

所緣境:聲音、振動(“聲境”)。  

功能:接收聲波頻率,如聽到鳥鳴或鐘聲。  

特點:可感知時間連續性(如一段旋律),但無法主動選擇忽略噪音。

鼻識

所依根:鼻腔內的嗅覺細胞(“鼻根”)。  

所緣境:氣味分子(“香境”)。  

功能:辨別香、臭、腥、膻等氣味,如聞到檀香。  

局限:依賴空氣流動與分子濃度,感知范圍極近。

舌識

所依根:舌頭的味蕾(“舌根”)。  

所緣境:味道(“味境”),如酸、甜、苦、辣。  

功能:通過化學物質刺激產生味覺,如嘗到蜂蜜的甜味。  

特點:與觸覺(如食物的質地)常被第六識綜合為“口感”。

身識

所依根:全身皮膚、肌肉、內臟的觸覺神經(“身根”)。  

所緣境:冷熱、軟硬、痛癢等觸覺(“觸境”)。  

功能:感知物理接觸與身體狀態,如觸摸絲綢的柔滑、感受饑餓。  

范圍:唯一遍及全身的識,直接關聯生命體的存在感。

前五識的共同特點

1. 現量性(無分別):  

   前五識僅對當下感官對象進行直接反映,如眼識看到“紅色”而非判斷“這是一朵紅花”。概念化(如“花”)需第六識介入。

2. 被動性與片段性:  

   依賴外境刺激才能生起(如無光則眼識不生),且僅能捕捉瞬間片段,無法自主持續(如閉眼即失去視覺)。

3. 根-境-識三和合:  

   需同時具備三種條件:  

   感官器官(根):生理基礎(如完好的眼球)。  

   外境對象(塵):客觀存在(如光線中的顏色)。  

   識的現行:根與境接觸時,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生起現行,形成具體感知。

4. 無記憶與思維:  

   前五識本身不存儲信息,感知消失即滅去。記憶(如“剛才看見紅色”)需第六識從阿賴耶識中提取種子。

前五識與第六識(意識)的互動

 依賴關系:  

  前五識的感知必須被第六識接收才能形成完整經驗。例如:  

  - 眼識見紅色 → 第六識結合記憶,判斷為“火在燃燒”。  

  - 耳識聞聲響 → 第六識分辨為“敲門聲”,并觸發開門動作。

局限性突破:  

  第六識可超越前五識的時空限制,如閉眼想象畫面(無眼識參與)或回憶過去的聲音(無需當下耳識)。

污染與凈化:  

  前五識本身無善惡分別,但第六識的貪嗔癡會“污染”感官經驗(如因貪愛而過度追求美味)。修行中需通過第六識的正念觀照,凈化前五識的執著。

意識

 功能:統合前五識的感知,進行思維、判斷、記憶等復雜心理活動。  

 特點:  

  - 可獨立運作(如閉眼想象)。  

  - 具有分別、推理能力,但依賴“末那識”的自我執取。  

  - 在清醒、夢境、禪定中表現不同狀態。

末那識

功能:恒常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為“自我”,產生我執、我見、我愛、我癡四煩惱。  

  特點:  

  - 無間斷地運作,是自我意識與貪嗔的根源。  

  - 作為前六識與第八識的橋梁,將業力種子傳遞至阿賴耶識。  

  - 唯識宗認為破除末那識的執著是解脫關鍵。

阿賴耶識:意謂“藏識”,又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體性為“無覆無記性攝”。是一切種子的所在處,存有無始以來所有善惡業力和習氣。是前七識的所依,并與前七識相互影響。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凈染和合體。由無明而起的妄想,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故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故有所藏義。第七識恒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故有我愛執藏義。

“了別”與“分別”的異同

“了別”和“分別”是佛教中常用的兩個詞。一般來說,“了別”是指心智對所緣境的現量認識、直覺了解的作用,而“分別”是指心識對所緣境的取舍、判斷、評價的作用,在佛教唯識宗中稱為“比量”、“非量”。

“了別”和“分別”都是心識的作用,但“了別”更接近于客觀的認知,而“分別”更接近于主觀的情感。 佛教認為,“了別”是必要的,但“分別”是煩惱的根源。因為“分別”會導致執著、妄想、癡迷等不良后果。所以佛教提倡無分別智,即不以自我為中心,不以己見為準繩,不以偏見為真理,而是以平等、清凈、智慧的心現量觀察、體驗、證悟一切如幻之法相。

無分別智并不是否定了別智,而是在了別智的基礎上超越了分別智。無分別智并不是不認識事物,而是不執著于世間事物,因世間無常、如幻。無分別智并不是悖論,而是中道圓融。

微信圖片_20250311102825.jpg

因此,現量了別和比量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認知方式。了別是超越分別心的直接體驗,它是超越概念和概念化的非概念化的體驗。分別則是我們日常思維中的常態,通過概念和分析來認知和區分事物。

在佛教實修中,現量了別被認為是達到覺悟或解脫的境界,因為它超越了煩惱和分別心的束縛,帶來直接、非概念化的體驗。通過禪定、覺察和智慧的修持,修行者可以逐漸超越分別心,體驗到般若智慧的境界。

阿賴耶識三種體相

1、“阿賴耶識”:意謂“藏識”,又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能藏”謂能儲藏各類“種子”;“所藏”謂所儲藏的各類“種子”及其棲藏之處,第八識猶如神奇的“倉庫”;“執藏”謂第七識恒常地執第八識為“我”。

2、異熟識:也有三義。變異而熟,第八識里的各類“種子”,在“成熟”時要起變化,猶如谷、麥等種子發芽時必起變化一樣;異時而熟,第八識里各類“種子”,因果異時,如前世種下的“種子”,今生成熟,召感果報,今生種下的“種子”,來生成熟,召感果報,異處而熟,在人間種下“善”的“種子”,召感更好的人間以至“天堂”的果報,種下“惡”的種子,則召感地獄、餓鬼、旁生(各種動物)的果報,因果異處,也稱“異熟”。此三種體相是第八識的感果之相,亦即“果相”。

3、“一切種識”:或“種子識”。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是謂第八識的“因相”。

唯識宗認為,第八識是輪回本源,“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由于第八識里儲藏無數的各類“種子”,不斷“成熟”,展轉不斷地變,宇宙間千差萬別的各類現象,相應地分別而生起。“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

經典中關于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論述

一、《解深密經品》

末那識是八識中的第七識,也稱為我意識或我主宰,是恒審思量的心,與我見、我慢、我愛等煩惱相應,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阿賴耶識是八識中的第八識,也稱為一切種子識、異熟識、無垢識等,是含藏一切染凈法種的心,是一切諸法的所依。末那識攀緣阿賴耶識,執取阿賴耶為自內我,造成生死輪回。

《解深密經》: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 ,何以故?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亦名阿賴耶識 ,何以故?由此識,于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廣慧。若于爾時一眼識轉,即于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若于爾時二、三、四、五諸識身轉,即于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同所行轉。”

二、《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關于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內容主要在卷二中。末那識也稱為意識或我意識,是緣阿賴耶識等而恒思量的心,妄執阿賴耶識為我,與我見、我慢、我愛等煩惱相應,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阿賴耶識是八識中的第八識,也稱為一切種子識、異熟識、無垢識等,是含藏一切染凈法種的心,是一切諸法的所依。末那識攀緣阿賴耶識,執取阿賴耶為自內我,造成生死輪回。

《成唯識論》:

“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恒審思量故。三謂了境。即前六識了境相粗故。及言顯六合為一種。此三皆名能變識者。能變有二種。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等流習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果異因故。此中且說我愛執藏持雜染種能變果識名為異熟。。”

“以能執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識依之而轉。又與末那為依止故第六意識依之而轉。末那意識轉識攝故如眼等識依俱有根。第八理應是識性故亦以第七為俱有依。是謂此識為因緣用。由此有者由有此識。有諸趣者有善惡趣。謂由有此第八識故執持一切順流轉法令諸有情流轉生死。”

三、《大乘密嚴經》

《大乘密嚴經》:“阿賴耶識。從無始來為戲論熏習諸業所系輪回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恒生恒滅不斷不常。而諸眾生不自覺知。隨于自識現眾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滅入無漏位名為圣人。諸仁者。阿賴耶識變似眾境。彌于世間染意攀緣執我我所。諸識于境各各了別。”

(來源:成都靈開寺)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