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08-09
◎佚名
佛教徒有七眾弟子,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是由梵語音譯過來的稱呼,根據所受持戒律的不同而區別的,是佛教中重要的、常見的正式稱謂。那么這七眾弟子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呢?讓小編帶你來了解一下吧!
出家五眾
比丘意譯為乞士、破惡、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比丘含有三義:
(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群眾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長養法身;
(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學,撲滅貪嗔癡等煩惱,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
(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眾生皆為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三界,以解脫為期,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不為天魔外道所擾亂,于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所以稱為怖魔。
比丘尼意譯為除饉女、乞士女、沙門尼,略稱尼,是指皈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
沙彌指佛教僧團(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之出家男子。
沙彌尼意譯為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與沙彌、式叉摩那合稱三小眾。
式叉摩那意譯為學戒女、正學女、學法女,指未受具足戒時學法中的尼眾。
居士二眾
優婆塞意譯為近事男、信士、信男、清信士,指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受持五戒的男居士,與優婆夷同為在家的信仰佛法者。
優婆夷意譯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指親近三寶、受三皈、持五戒、施行善法的女眾。
七眾區別
七眾的差別在于受持的“戒”法不同。佛弟子“以戒為師”,既為自己進步、也為恭敬戒法,居士二眾應互相尊重,更應恭敬出家五眾。
出家師父們之間也是相互恭敬,下座恭敬上座,依據師父們受戒、學戒后,受持戒法的戒臘,分為下座中座上座,以便有序可循;學法修法者恭敬持法者,即使拜同一師父為師,師父付法于比自己年輕、比自己后入山門者時,師兄執弟子禮恭敬依止師弟“上師”,而持法師弟還以師兄相稱并依戒臘敬重之。
佛門講究平等,平等而不失恭敬、不失禮儀。不管是對待出家五眾還是居士二眾,我們都要恭敬有禮。能保持以恭敬心與人相處,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修行。
(來源:永福寺)
分享到: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