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0-03-19
今天第二七的三天又過去了,功夫做純熟了的人,動靜之中,都有把握。有什么心去分別他一七、二七、三天、兩天呢?但是初發心的人,總要努力精進,莫糊糊涂涂的打混,把光陰錯過了。
我現在再說一譬喻給你們初發心的聽,希望好好聽著。諸方禪堂中所供的一位菩薩,是一位圣僧,他是釋迦如來的老表,名阿若憍陳如尊者。世尊出家時,他的父王派父族三人,母族二人,往雪山照顧他。這位尊者是母族二人之一,世尊成道后,初至鹿野苑,給他說四諦法,他最初悟道,同時他又是世尊諸大弟子中第一位先出家的,所以叫做圣僧,又名僧首。他的修行方法,在《楞嚴經》中很明顯的說:“我初成道于鹿苑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圣果?”這是佛告訴我們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的原因,并追問當時在會諸弟子的開悟,是用何法而成功的。這時侯獨有憍陳如尊者了解這個法子,所以他在這會中站立起來,答覆世尊說:“我今長老,于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他說了之后,再對世尊作解釋似的說:“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陽升天,光人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維,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他這一說,把主客二字,說得何等明顯,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一個譬喻,是告知我們用功下手的方法。
換句話說:我們的真心是個主,他本是不動的。動的是客,即是妄想。妄想猶如灰塵,灰塵很微細,它在飛揚的時候,要在太陽照入戶牖時,或在空隙之中,才看得見。則是說,我們心中的妄想,在平常的動念中,并不知道,一到清靜修行靜坐,用功的當中,才知道許多的雜念,在不斷的起伏,在這妄念沸騰的當中,如果你功夫不得力,那就作不得主,故不得悟道,流浪生死海中,今生姓張,再生又姓李,如客人投宿旅店一樣,是沒有一個久遠的時間住得不動的。但我們的真心,卻不是這樣,它總是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常住不動,故為主人。這個主人,好比如虛空塵土飛出,虛空總是寂然不動。又如旅店里的主人,他老住在店中,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在名相上講,“塵”,就是塵沙,是煩惱之一,要到菩薩的地位,方能斷得了。“妄”就是妄惑,惑有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見惑由五鈍使而來。修行的人,先要把見惑斷盡,才能證人須陀洹果。但這步功夫非常的難。斷除見惑,如斷四十里的逆流,可見我們用功的是要有甚深的力量。思惑斷盡,才能證到阿羅漢果。
這種用功是漸次的,我們現在只借一句話頭,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什么見惑思惑,一刀兩斷,好似青天不掛片云,晴陽升天,即是自性的光明透露。這位尊者,悟了這個道理,認識了本有的主人。你我今天用功第一步,要把客塵認識,客塵是動的,主人是不動的。如不認清,功夫就無從下手,依舊在打混的空過光陰,希望大家留心參看!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