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3-23
白衣殿《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畫
《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畫位于白衣殿東壁北半部近神龕處,具體繪制時間大致為清道光八年(1828年)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之間。該壁畫以彩繪線描為表現形式,畫面以三支人馬為主,將整幅壁畫分為三大塊。
第一塊為畫面左側起伏的山巒中的一座古城,城門上方題額“古雒城”,即今日的洛陽。古城上建有城樓,城門微開。在古城的描繪上已經體現出一定的透視效果。城樓上和城墻下均有一支軍馬,一同面向畫面右側,這支軍馬應是王世充的軍隊。所刻畫的人物雖然不多,但生動形象,每個人物的鎧甲、戰袍的顏色搭配十分講究,并且明顯的有步兵與騎兵之分。城墻上的磚石和士兵身上的鎧甲紋路清晰可辨。
第二塊為畫面右側上方的山崗后隱藏著的一股人馬,這支人馬正急速向畫面左側的古雒城襲來。為首的大將手中高舉鐵锏,胯下一匹白馬正奔騰向前,其后的旗手高舉紅旗緊緊相隨,軍中的旌旗上書寫著“三軍司令”的字樣。這支軍馬中的人物大多為半身像和頭像,皆隱藏于山崗后方,應是一支抄小路趕來,支援十三棍僧和唐王的援兵。其遮擋關系拿捏得十分到位,以免造成喧賓奪主的效果。
第三塊為整幅壁畫的焦點,位于畫面右下方。占據了大部分位置,并且刻畫尤為細膩的當屬十三棍僧和唐王的群像。雖然經過風雨侵蝕,部分畫面受損,但是十三棍僧和唐王的形象依然可見。畫面中的棍僧或持長槍、長棍,或持長劍、金剛圈,簇擁在身穿青色斗篷、披頭散發、騎白馬狂奔的唐王身邊。唐王一邊向畫面右側奔去,一邊還回頭望向身后的追兵,而十三棍僧們則全部面向畫面左側,且戰且退保護李世民,畫面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畫面中部的王世充軍追兵的大部分形象已經嚴重損毀,但是根據僅有的人物肢體的形象,可以判斷壁畫中王世充的軍隊已經和斷后的武僧接戰,而畫面下方身穿青色與黑色袈裟的兩名武僧挺槍猛刺的動態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十三棍僧的面部刻畫尤為細膩,或雙眼圓瞪、或咬緊牙關,每個人舍生忘死的形象和神態展現的淋漓盡致,也體現出少林武僧們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救出唐王李世民那大無畏的英勇精神。
畫面的整體刻畫對人物尤為重視和突出,比例相對夸張,如將人物刻畫得比馬匹、樹木還要大,遠處的山巒和松樹均用寫意方式大筆帶過等,均是為了突出畫面中的人物而有意為之,以免喧賓奪主。壁畫中最令人稱贊的便是對整體氣氛的營造,三支人馬互相沖擊的動態趨勢明顯,成功營造出一種一觸即發的緊張感,妙趣橫生。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