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11-04
少林寺祖宗牌位圖譜
文獻遺產名稱:少林寺宗法檔案
文獻形成年代:1273年至1932年
文獻數量:177件
文獻保存者:中國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宗法檔案是少林寺僧團宗譜法脈傳承制度的真實記錄,以“少林寺祖宗牌位圖譜”為核心,以60通碑刻及116座塔之塔銘為主體,形成了完整齊備的宗法譜系,呈現出少林寺賡續不輟的宗法傳承。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作為中國佛教禪宗的重要代表,它極大推動了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進程。在佛教本土化、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下,僧團組織逐步在與漢傳佛教叢林制度相輔相成的基礎上建設成型。元代,雪庭福裕祖師改革少林寺僧團制度,制定“七十字輩”(開始五字為福、慧、智、子、覺),形成了以剃度關系、法脈傳承為主體的“宗法”秩序,使少林寺成為中國佛教界著名而穩定的“禪宗叢林”。少林寺宗法檔案即是少林寺僧團組織及宗譜法脈本土化、建制化、中國化的代表性成果。
其中,“少林寺祖宗牌位圖譜”為清初編修、清晚期及民國續修。它遵循中國傳統家族宗法制度,按照雪庭福裕“七十字輩”規定的宗法譜系詳細記載了少林寺宗法系統的比丘名號,并注明相應高僧圓寂時間。此外,還仿照中國傳統祖宗牌位圖譜樣式,展現出少林寺完整的宗法主干。該圖譜由少林寺住持保管,世代相繼。時至今日,“七十字輩”宗法譜系依舊在海內外傳承不息,它是禪宗弟子尋求身份認同的珍貴憑據與精神紐帶,也是少林寺在世界范圍內的獨特宗教組織架構,為少林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提供了重要依托。
《宣授都僧省少林長老特賜光宗正法大禪師裕公塔》
構成少林寺宗法檔案的60通碑刻,作為少林寺宗法圖譜修撰的早期成果,記載了從元至元年間(1264—1294)到明正德(1506—1521)、萬歷年間(1573—1620)、清嘉慶年間(1796—1820)數次宗譜修撰過程,是少林寺宗法譜系的有力證明。如元延祐元年(1314)《大元贈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晉國公少林開山光宗正法大禪師裕公之碑》中記述雪庭福裕創立“七十字輩”的事跡;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敕賜嵩山大少林禪寺住持曹洞正宗二十六代嗣祖沙門無言道禪師碑銘》碑陰刻有宗派圖;清嘉慶七年(1802)《敕賜祖庭少林寺釋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譜之碑》詳細梳理自菩提達摩創立禪宗以來,溈仰、臨濟、曹洞、云門、法眼5家宗派的源流。其他相關碑刻則記載了“門人”“小師”“副寺”等相關法系身份及職務信息,為補充、拓展少林寺宗法譜系提供了翔實的文獻支撐。
少林寺墓塔布局遵循宗法制度,作為重要的文獻內容,其塔銘反映了少林寺宗法傳承關系。如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矩公宗主之塔》是雪庭福裕下“惠”字輩宗主圓寂之后所立墓塔,是表明少林寺宗法制度如何承襲的直接證據。
少林寺宗法檔案是禪宗多元價值的實存形態,是漢傳佛教獨具特色的文化成果,是中華文化包容性的重要表征。其成功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也將進一步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融和碰撞,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
國家檔案局檔案館(室)業務指導司供稿
原載于《中國檔案報》2024年11月1日 總第4207期 第四版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