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3-07
◎朱瑞紋
從唐代僧人懷海制定了《百丈清規》開始,佛寺里的一些上層僧人,諸如“首座”、“維那”等,職別高、地位高,但并不管理具體事務。因此,他們有時間、有精力投入文學、藝術、科學等方面的創作和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唐代出現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學問僧和詩僧、畫僧。例如:精通天文、歷法的一行和尚,精通音韻學的守溫和尚,以擅書“狂草”而著稱的懷素和尚,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善本和尚···
其中,一行和尚(公元673-727年)舉世聞名:他俗姓張,名遂,巨鹿(在今河北省境內)人,謚號“大慧禪師”。一行自幼博覽經史,尤其精于歷象陰陽五行方面的學問。他21歲出家后,先學禪,后學密,曾參加善無畏譯場,參與翻譯《大日經》,并著《大日經疏》20卷,還曾把經、律、論要文匯編為《攝調伏藏》,自作注解。一行和尚精通天文、歷法,曾在天文儀器制造家梁令贊的協助下制成了“黃道游儀”,并在全國12個不同地點進行天文觀測,重新測定了150余顆恒星的位置,據此計算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他還奉旨制定了新的歷法——《大衍歷》,并有《大衍歷》20卷、《開元大衍歷》52卷、《七政長歷》3卷、《易論》12卷、《心機算術》1卷,以及《宿曜儀執》、《七曜星辰別行法》、《北斗七星護摩法》等大量有關天文、歷法的著作。
唐末的守溫和尚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學問僧,他仿照梵文創制了30個字母,為宋代的“三十六字母”提供了藍本,從而成為我國音韻學的鼻祖。
以皎然為代表的一大批“詩僧”,則在詩歌創作乃至詩歌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皎然(公元720?一?年)俗姓謝,字清晝,吳興(在今浙江省境內)人,是南朝詩壇巨匠謝靈運的十世孫,安史之亂以后皈依空門。他以善詩聞名于大歷、貞元年間,曾與韋應物(公元737-790年以后)等大詩人唱和,詩風先學盛唐,后出入于“大歷”諸家,意境清麗而格調較為奔放;后期常以“南宗禪”思想入詩,漸趨放蕩清狂,對元和詩有一定影響。他不僅有《皎然集》(因住吳興杼山妙喜寺,又稱《杼山集》)10卷傳世,還撰有《詩式》、《詩議》、《詩評》等3部詩論,其中《詩論》首開以禪理論詩的先河,對后來司空圖、嚴羽的詩論有一定影響。
唐代許僧然以山水游賞和宗教體驗為作品的主要內容,但他們不像宋、明詩僧那樣拘謹。佛教主張“戒殺”,他們卻往往歌頌邊塞戰爭;佛教提倡“斷愛”、講究“苦行”,他們卻常常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情和對于聲、色的欣賞。皎然就有《塞下曲》2首、《從軍行》5首,以及《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軋箏歌》、《擬長安春詞》等詩作。
唐代最早的詩僧,是寒山、拾得。他們是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天臺山國清寺的兩名高僧。寒山(又稱“寒山子”、“貧子”)的作品淺易通俗,有303首詩傳世,后人輯為《寒山子詩集》3卷;拾得(因是封干和尚從路邊拾來的孤兒而得名)是寒山的詩友,后人輯其詩作附于《寒山子詩集》。
《寒山子詩集》的第214首詩中,有這樣兩句:“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意思是:雖然改變了裝束打扮,但還是原來的人。成語“改頭換面”就是由此產生的,用來比喻:只改變形式而不改變內容。
(來源:《佛教成語》)
分享到: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