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08-13
佛寺,指出家人共修行的園林、道場,又被叫做“道”,即修道之地;或云“無生”,即求證諸法實相,無生無滅之理;或云“停毒”,即熄滅貪嗔癡;或云“息惡”,即息滅一切惡法;或云“寂滅”,即了生死,入涅槃之處;或云“凈住”,即清凈者所居,犯重者擯之。隨所表示的內涵不同,叫法也不同,但最為廣泛的叫法就是寺。在宋代,大的稱為“寺”,小的稱為“院”,到了近代,又分為兩類,大的稱為“十方叢林”,小的稱為“子孫廟”、“小廟”。俗語中一般把“寺”和“廟”連稱為“寺廟”,也稱為“寺院”。
一、印度的寺院
在印度,佛教建立初期,并無寺院。佛弟子按照佛陀闡揚“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養慧命”的教義,白天到聚落乞食、說法,中午回到阿蘭若處,于湖邊、樹下、山林、冢間等閑靜處,專修禪定觀法,并沒有固定的休息處所。后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聽聞釋迦牟尼說法后,皈依佛教;大長者迦蘭陀時稱豪貴,以大竹園布諸外道,見到釋迦牟尼佛后,深起信心,乃將外道逐出,在竹園中建立精舍,請佛居住。這座竹林精舍,又叫做蘭陀竹園、竹園伽藍,它在王舍城旁邊,由迦蘭陀長者所奉獻之竹園,由頻婆娑羅王建造伽藍而成,是印度僧園之嚆矢。
印度人稱寺院為“僧伽藍摩”,略稱“伽藍”。伽藍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精舍式,二是支提式。精舍式的伽藍,設有殿堂、佛塔,殿堂內供奉佛像,周圍建有僧房。支提式伽藍,是依山開鑿的石窟,內有佛塔和僧侶居住處。這兩種式樣的伽藍,先后傳入了中國。印度“精舍式”伽藍傳入后,很快與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筑形式相結合,成為具有中國建筑風格的佛教建筑。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已采用中國傳統的院落式格局,院落重重,層層深入。到了隋唐時期,供奉佛像的佛堂,成為寺院的主體,塔被移到殿后,或另建佛塔,這與印度以塔為中心的佛寺,已有很大的不同。除了這些后天建筑之外,印度佛弟子也經常在自然空地,名叫阿蘭若的地方修道,阿蘭若意為空閑處,系一人或兩三人隱居的曠野處。
二、白馬寺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后第一座寺院,位于河南洛陽市。東漢永平七年,明帝聞西方有異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據《高僧傳》記載,永平十年,他們與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攜帶佛經、佛像回洛陽。初居鴻臚寺,因鴻臚寺為古代官舍,常有接待外賓、朝會儀節之事,故非久居之館。次年詔令于雍門外別建廟宇,以僧為西方之客,乃待以賓禮,故所建筑仍名為寺。
“白馬”之名,來源有二說:一說,據《高僧傳》記述:“外國國王嘗毀破諸寺,唯招提地未及毀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啟王,王即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為白馬”;二據《洛陽伽藍記》記載,漢明帝遣使求法,“時白馬負經而來”,遂以為寺名。
據說當時白馬寺的建造格式依照印度祗園精舍(佛世時最大精舍,竣工時間次于竹林精舍),中有塔,殿內有壁畫。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同時譯的《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經,已佚失不傳。東漢時絕大部分佛經都在洛陽翻譯,白馬寺是最重要的譯館。嘉平二年(250)曇柯迦羅譯出《僧祇戒心》,以梵僧舉行受戒的羯磨之法來傳戒,被稱為中土戒律之始。現白馬寺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殿堂及古清涼臺遺址;建筑、雕塑、碑刻等多為明、清遺物。山門內東西兩側有傳為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人的墓,均擁土為堆,古木森蔚。寺東南有密檐式舍利磚塔一座,名齊云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風格與西安薦福寺小雁塔相仿。
(來源:崇福寺)
分享到: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