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3-03
◎佚名
佛陀的一代教化以戒、定、慧三學為總綱,而戒律是三學的基礎與根本,是佛教徒的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所以佛經上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就是通過約束佛弟子的行為而達到凈化身心的目的。佛教在流行過程中,為了使佛陀的教法能深入人心,寺院采用種種辦法莊嚴佛壇,舉辦各種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這就需要一些修道用具;佛弟子尤其出家人在寺院中生活,也需一些生活用具。
何為法器?
廣義而言,無論是修道用具,還是生活用具,在佛教中都統稱為“法器”,又稱為“佛器”、“佛具”、“道具”,《中阿含經》云:“所蓄物可資身進道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從狹義而言,特別指放置于佛前的小型佛具、法器。
法器的種類
法器的種類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狀各有差別;即使是同一名稱的法器,也會因為制作材料、手法,或者宗派、時代的差異,從而在形式上有迥然不同的差別。如果從用途來分類,那么寺院常用的法器可大概分為莊嚴具、供佛器、梵唄器三種。
一、莊嚴道場的佛具如幢幡、天蓋(傘)、瓔珞等,可資莊嚴整飾佛堂、道場的器物。
二、供養用的佛具如香花、花瓶、香、香爐、香盤、燭臺、等可資日常勤行供養的器具。
三、佛事梵唄用的法器用于寺院日常行事或臨時集會敲鳴報時用的器具,及唱誦、佛事法會及各種儀式中領眾之用。包括木魚、鐺、鉿、鐘、鼓、磬、云板等。
法器的功用
一、莊嚴具
莊嚴就是布列各種眾寶、幢、幡、寶蓋、瓔珞等,用來裝飾嚴凈道場或國土等。佛陀在講說《華嚴經》時,說法的場地以種種妙色交飾莊嚴,這是為了迎接他方菩薩,使眾生能夠生起歡喜心。而以神力變現岀來。
在佛殿寺院等堂內以幡蓋、花鬘等裝飾,柱壁、欄桿上也刻繪天人等種種相,這些都是為了表示對佛的恭敬,使敬拜者生起虔誠之心,這就是莊嚴。
(一)幢
幢,是佛教道場的嚴飾用具,幢是一種長筒形狀的旗幟,幢在世間中,是王者的儀衛之物,也是將領們指揮用的軍旗之類。佛陀被稱為“法王”,具有降伏一切魔軍的威神之力,因此把佛陀說法論道稱為“建法幢”。另外,也有樹立于庭院中的石幢。
(二)幡
幡,是旌旗類的總稱。原來武士在戰場上用來統領軍旅、顯揚軍威的物品,佛教則用來顯示佛菩薩降魔的威德,與幢同為佛菩薩的莊嚴供具。幡是長條形的綢布類片狀物。
(三)寶蓋
蓋本來是用來防雨防曬的一種傘具,又稱為傘蓋、笠蓋。因為印度地處熱帶。日光如火,非常炎熱,人們留在戶外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用蓋來遮蔽陽光,以便減輕暴曬的苦楚。
蓋略有兩種:一種是在蓋的內部,安裝蓋柄,以便雙手撐持,一般用于寺院重大佛事法會迎請儀仗,以表尊敬、尊貴的意思。另一種則在佛殿里莊嚴佛像所懸吊的蓋,頂部中央,系著繩索,稱為“寶蓋、圓蓋、花蓋、天蓋”。
(四)瓔珞
瓔珞是用來彰顯佛法的珍稀玄妙。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瓔珞用于闡釋菩薩修行法門,如“法瓔珞”、“菩薩瓔珞”、“瓔珞妙法”等,比喻菩薩修行的種種智慧和法門。
二是在《妙法蓮華經》中記載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珍珠)、玫瑰七寶世間珍稀之物合成眾華瓔珞”。來供養諸佛,莊嚴道場之意。
二、供具
供具,又稱為供物,是指供養佛菩薩或佛、法、僧三寶的物品,即香花、飲食等諸物的總稱。從另外一種意義來說,待指盛裝供物的器具,稱為供具或供器。總而言之,供物和供器都統稱為“供具”,而將供具奉獻給所尊敬的對象,便是供養。
(一)香、香爐、手爐
香是由富有香氣的樹脂或木片等所制的成品,稱為“香”。一般分為末香、線香、瓣香、盤香等多種。在佛教的典籍中,經常以香來比喻佛 法的功德,如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即五分法身,又稱為五分香)。供佛燒 香也象征以智慧之火燒盡貪、嗔、癡等煩惱。香爐是焚香的器皿,也是佛前與佛壇的"三具足”之一。手爐是一種可以用手執持、在行動中使用的香爐。大都是在剃度、禮懺、奉請等場合,爐頭插香,雙手執持爐柄,或者兼插鮮花以為供養。
(二)燈、燭
燈即平常所說的“燈明”,指于佛前供養或室內照明所用的燈火。在佛塔、佛像、經卷前燃燈,能夠獲得大功徳。
燈可破暗為明,所以經中常將法、智慧比喻為燈,如以智慧照破愚癡暗障,于是稱智慧為無明長夜燈炬。另外,法脈也稱為法燈,師父傳法于弟子,稱為傳燈;承續法脈,稱為續燈;延續不絕,稱為無盡燈。
印度古時候,都是向佛前供奉油燈,后來蠟燭出現,于是便用蠟燭來作為燈明,出現了插放蠟燭的燭臺,這是佛案上的三種必備供具——三具足之一。燭臺的用處,可以使蠟燭豎立,以便點用;提升燈光的高度,可使光亮放寬;承接蠟油蠟花,也可避免油污器物。
(三)香花、花瓶
花供養是非常重要的供佛儀式。將花獻于佛菩薩前,稱為獻花;將花散布,稱為散花。印度佛教的花供養,原來是將散花放在盤內,或者用絲綴花,結于頸項,或裝飾于身上,稱為花矍.這是印度的風俗之一。但是,在戒律中規定,比丘不得用花蜜裝飾身上,只能以它懸掛在室內,或者用來供養佛。后來,逐漸出現了剪枝供佛的風氣,于是岀現了花瓶,同時,花瓶、香爐、燭臺等一系列器具,作為莊嚴佛前之用,稱為三具足;如果香爐一只、花瓶及燭臺各一對,則稱為五具足。
三、佛事梵唄用的法器
梵唄必須通過唄器的敲擊才能唱出來,一堂功課或佛事在唄器的和音下,才顯得無比的莊嚴與清凈。另外,在寺院的日常活動中,其作息時間與規律是通過一些報時的器具而表現出來,這就是平常所說的“晨鐘暮鼓”,鐘與鼓就是報時器。
(一)鐘
鐘有梵鐘與小鐘之分。梵鐘,就是大鐘,因為能清凈梵剎,所以稱為梵鐘;因為大鐘“聲振而遠”,所以稱為洪鐘;因為吊在鐘架上及撞擊令響,所以又稱為釣鐘、撞鐘,大鐘又可以名鯨鐘。梵鐘,通常高約一米五左右,直徑約六十公分,懸掛在鐘樓上,用來召集大眾,或者在早晨、晚上報時。小鐘一般吊在大雄寶殿的左側,或者吊在禪堂的進門處,用來擊鳴通吿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所以稱為行事鐘。
(二)鼓
鼓,有大鼓(法鼓)、中鼓、小鼓之分,大鼓與大鐘相對,早晨和晚上與大鐘同起同止,凡是有上堂說戒,迎送尊宿等重大活動都會用到。中鼓即大殿上放的鈴鼓。小鼓又名手鼓,又稱為:“捧月手鼓”。
(三)磬
磐,大致有圓磬(即大磬)、小手磬(即引磬)兩種。圓磬是銅制缽盂形,放置在大殿的東邊,在法會、課誦時由維那師擊鳴的法器。大磬是用來指揮腔調,多半在起腔、收腔、 合掌、放掌以及佛號等處敲擊,如同樂隊中指揮的指揮棒一般,而維那則如指揮,知法事的次序、音之高低。
另外,還有一種小圓磬,體積較小,可以移動,這是在作法事時所用。小手磬,俗稱為“引磬”,底部中央用一個鈕來貫穿,附在一根木柄上,用小鐵槌敲擊。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問訊、轉身、禮拜及其他動作的場合,如晚課“蒙山施食”時,用引磬來指揮行者的動作。
(四)木魚
木魚,又可以禰為木魚鼓、魚鼓或魚板。有長形木魚和圓形木魚之分,圓形木魚又有大和小兩種。根據《百丈清規注》中說,魚類目不閽睛,晝夜常醒;所以在佛教寺院中,便用木料雕刻成魚形的木魚,在贊誦時敲擊它,用來警惕大眾不要昏沉懈怠。《增修教苑清規》記載了木魚出處的另一典故——婆沙云:有僧違師毀法,墮魚身,背上一樹,風濤搖擺,出血苦痛。本師渡海,魚遂作孽,云:汝不教我,致墮魚報,今欲報怨。師曰,汝名甚么:魚曰,某甲。師令懺悔,復為設水陸追拔,夜夢魚曰:已脫魚身,可將我樹舍寺,以親三寶。師果見魚樹,刻魚形懸掛驚眾。
長形的木魚稱為魚梆、飯梆或梆子。這種魚梆懸掛在寺院的齋堂,或者是庫房的走廊下,在過堂時作為集合大眾之用。魚梆的掛法有一定的規矩:叢林的梆,魚頭向著山門;子孫廟的梆,魚尾向著山門。
圓形的木魚,放置在寺院的殿堂里,在贊誦唱念時敲擊,可以用來控制聲調與節奏,并且具有破除昏迷、振奮精神的作用。殿堂的大木魚是放在桌上或架上敲擊的,小木魚則是拿在手里敲叩的。
(五)板
板是寺院內為集合大眾而鳴打的器具之一,板多為木造,少部分為青銅制。板有兩種:“鐘板”、“云板”。鐘板一般為木制,一面刻著“正法久住,另外一面刻著“南無吉祥王菩薩”,掛在禪堂報鐘的下面。同時,板的形狀隨禪宗五個宗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敲板和鐘的規矩也不同。
云板:多用銅、鐵鑄成,直徑三尺左右,形狀像云紋,所以稱為云板。一般掛在齋堂的走廊下,每到用齋時敲擊,是用來飲食報時,又可以叫“火點”。
不能隨意敲擊法器
寺院里面的法器能莊嚴道場、助益修行,以清凈心如法地使用法器,有非常大的功德。但是如果以散亂心隨意敲擊,龍天護法見到了會起嗔心,并且沒有在特定的時間點、也沒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敲擊,僧眾聽到法器響了會起疑惑,就擾亂了僧眾修行。
(來源:龍興寺)
分享到: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