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08-27
◎佚名
常見寺廟設有“功德箱”,信眾便認為只要把錢投在功德箱里,自己便累積許多福德,功德無量,實則不然。那么你投在功德箱里的錢跑到哪里去?這要看你把它回向到哪里。
《景德傳燈錄》記載,梁武帝問菩提達摩大師:“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曰:“并無功德。”梁武帝進一步為詢問:“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在二人的對話之中,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大師一針見血的指出,梁武帝所作的是有漏功德,但可感得人天善道的福報,而非真正的功德。其實,許多人分不清福報、福德、功德等含義,在認知中常把它們混為一談。
一、福報 福德
福報是做善事時所感得的今生或者來世的果報,現量來看,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如行殺盜淫等作奸犯科,即被囚入獄,因有善惡,果報便有善果惡果。
《印光大師文鈔續篇》云:“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于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
當我們還在生死輪回當中,福報越大則越容易造業,當然這并不是定論。當我們沒有出離心,沒有觀照力的時候,福報越大,你所受用的條件越好,則越容易沉迷在五欲的快樂之中,所造作的修道障礙越多,那么修道的可能性越低。
福慧二資糧當中的“福”便是福德,謂修持六度中之前五度,如布施、持戒等善行,而第六度為智慧資糧。
《大乘經莊嚴論》說:“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修無邊際。”即修正道,須福慧雙修,二資糧當中若缺福德,則成佛資糧不具足。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以福養慧,比如有的人出生在不遇諸佛,不遇大善知識的邊地,因為他宿世以來有法執、慳貪等原因,不樂善友,不行供養的緣故,則福德不現前,所以不遇諸佛,難得解脫,所以說福德也是成佛的資糧之一,如《佛說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二、功德
達摩大師指出梁武帝所為的是有漏功德,什么叫做有漏功德?漏是煩惱的意思,煩惱會讓人一直在生死海中輪轉不斷,所以凡是讓人在生死輪回當中的業,不論善惡都是有漏業。梁武帝行善事之后,在內心反復盤算他的功德,這就是著相而修,“有我”的造寺功德,將來便會“有我”的造寺之福,所以未來還會感得生人道或天道的果報,有生必有死,所以說梁武帝的功德是感召生死的有漏功德。
《金剛經》云:“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告訴須菩提,如果有菩薩用恒河沙那么多的七寶來行布施,菩薩所得福報很大,但比不過成就“諸法無我”的菩薩功德大。
為什么呢?因為此類菩薩有金剛般若智慧,不受福德相的限制,菩薩觀諸法空,見一切法畢竟不生,布施時能夠不分別布施的我相、接受者的人相,以及所布施的物相,這種無相而實相的功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六祖大師精彩點評二人對話:“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又言:“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所發的心清凈、不著不住的,那便是真實的功德;相反的,以世間法追求來的不是真實的功德。
再回到問題本身,你所投放在功德箱里的錢,它會隨著你內心的回向,可能投放在你未來某一世的人天福報當中,也有可能成為你法身功德中的一分,無相無形,如如不動。
(來源:福州崇福寺)
分享到: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