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午夜剧场-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www.djsdh.xyz

如何克服學佛路上的種種障礙

發布日期:2024-08-05

字體大小:

在佛教看來,我們之所以有種種煩惱,根本在于我執深重,若是什么事情都以我為中心,勢必會看不破、放不下,破除我執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但初發心者不妨從以下這七種心念做起。

慚愧心

對于慚愧的感受,每個人都曾經歷過。可一般人都把慚愧心錯誤地用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攀比上。例如人家兒女婚宴擺了二十桌,自己若是不能超過他擺上二十五桌或三十桌,便深感“慚愧”。又如捐錢做善事,別人一千八百地捐出來,我出于“慚愧”,雖無能力,也要打腫臉充胖子。事實上,這些出于“慚愧”而攀比的想法是錯誤的,這種心也根本不是真正的慚愧心。

佛教所說的慚愧心更多的是見賢思齊之心,古人說“堯何人也,舜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釋迦牟尼佛也勉勵大家要有“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的志氣。

微信圖片_20240805091307.jpg

佛陀雖然萬德莊嚴,也是由我們凡夫眾生修持而成的。既然人人具有佛性,釋迦太子是人,他能夠成佛,我們為什么不能呢?發起慚愧心,就要向他學習,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跟他一樣,也有成佛說法度眾生的一天。這么一來,回望生活中許多瑣碎的執著,就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從中逐漸脫離出來去追求進步。

恐怖心

眾生最怕的就是死。可實際上有情的生老病死、無情的成住壞空都是自然現象,有生必有死,怕也無用。可怕的是死亡到來時將要向何處去,也就是將來會得到什么果報,對此前景的不能把握才最令人恐懼:害怕死后會墮落惡道,害怕將來世中無緣親近佛法。

我們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就是指修學菩薩道的人能夠了解各種惡果的形成并非沒有來由,而是由過去所作惡因招感來的。菩薩懼怕惡果,就需要處處小心,時時謹慎,一舉一動都不敢有絲毫的差錯。眾生恰恰相反,平日行為并不善自檢點,等因緣成熟遭遇不幸時才呼天喊地抱怨不公,千方百計地想要逃避自己造作的惡果,又如何能夠逃得掉呢?

所以學佛的人想要在菩薩道上前進,必須學習菩薩的這種怖畏之心。所謂“有所畏懼”,并不是像外道所說畏懼天神的懲罰,也不是如有些不解佛法的人誤會的畏懼諸佛菩薩的責怪,而是畏懼因果昭彰、自作自受的道理。進而常常警惕自己,能夠依照佛法去思惟、行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學佛的障礙自然也就能夠漸漸消除。

厭離心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月圓終有殘缺時,世間的一切都是在變化不定中。看似堅不可摧的器世界尚且是滄海桑田,如《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就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個四大組合而成的假我又豈能長久保存呢?

所以《維摩詰經》把我們這個身體比喻為聚沫、泡、焰、芭蕉、幻、夢、影、響、浮云、電等種種不實之物。多少皇族富翁英雄豪杰,多少風華正茂的青年,多少嬌艷美貌的少女,到頭來還不是白發龍鐘,乃至白骨一堆嗎!

了解到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如同鏡中花、水中月,又如夢幻泡影,更想到對這些無常事物產生執著而帶來的種種痛苦,正所謂“心是惡源,形為罪藪”,這短暫的、無常的富貴榮華、青春美貌還有什么值得留戀呢?唯有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安住常寂光中,才是真正的自在與永恒。

由此出發,便會對這個并不可愛的世間生起厭離之心,就不會執著權勢、貪愛五欲,就不會事事計較,那這世間種種的障礙對于能夠看破、放下的人來說也就不成其為障礙了。正如龐居士所說的“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心境如如只這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發菩提心

若只具有前面所說的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那充其量也只是小乘行者,唯有相信“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由此發起菩提心,才能夠成就佛道。

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是道,求真道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覺,求正覺的心就是菩提心。概括來說,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

為什么要發菩提心呢?《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就叫做魔業。忘失尚且如此,倘若根本未發,那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茍不發廣大心,立堅固愿,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可見,若沒有菩提心的依據,所作的一切善業都只能招感人天福報,不但對修學佛道無益,反而會成為一種障礙。我們既然要破除學佛修行路上的障礙,就必須要發菩提心。

冤親平等心

眾生對于所愛者會生出欲取之心,對于怨恨者會生出嗔恚之心,這都是分別心在作祟。有了分別心,自然對愛者貪取無厭,取不得就行盜;對怨者恨之入骨,必須除之而后快。可是按照佛法的道理,“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既然如此,就要學著生起平等、孝順、慈悲之心,漸漸消弭人我彼此的分別,怨親平等,遠離貪愛和嗔恚,更進一步向佛陀學習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發揮真正的博愛和無限的慈悲。

由平等心而生慈悲心,以此慈悲之心作為菩提心的支柱,便不會再造作惡業。沒有惡業,自然也就能夠無所掛礙而得自在了。

念報佛恩

釋迦太子放棄尊貴的王位,以及榮華富慧、嬌妻幼子,為的是給我們眾生在生死問題上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所以他悟道成佛后還經過四十九年說法、三百余會談經,應眾生的種種根機而宣說種種法門。

這還僅僅是就他這一生在娑婆世界的示現而言的,更不要說他在三大阿僧祇劫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這種發心是多么的慈悲,又是多么的偉大!

如今,我們有這種福氣接觸到佛法,當然應該感念佛陀的恩德。那究竟怎樣才能報答佛恩呢?一般佛弟子的想法,認為供佛、拜佛、念佛,這就是報恩了。

實際上佛陀并不在乎我們對他的禮拜,更不貪求于我們供養的東西。他最希望的是我們能夠依照他的教法,真實修持以趣向解脫,得到真正的受用,乃至將佛法傳播出去,幫助更多需要的眾生,這就是每部經在最后所說的“依教奉行”。

如此,則“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人雖然還是舊時的人,但學佛前的暴躁變為和順,吝嗇變為大方,兇狠變為慈悲,把舊日所有的壞氣息完全改掉,更培養出優良的品格,這才是真正的報佛恩。

觀罪性空

了解一切罪業都是因為愚癡無明,再加上親近惡友等因緣而造作的,今日既然了知是非善惡,就必須虔誠地懺悔,并立志不再繼續造作,正所謂“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更進一步,我們通過學習佛法,了解到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則過去無知造作的一切惡業也都沒有實體,正如古德所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通過念佛、參禪、持咒、修學止觀等心地法門所成就的智慧觀罪性空,用慚愧水洗除種種貪愛垢,才能夠得到將來成就的果實。

任何大事業都不是一時可以成功的,修學佛道更是大事業中的大事業,需要一點一滴地積累,一級一步地邁進。此生我們有幸生而為人,諸根具足,得聞佛法,更有明辨是非的頭腦,已經減少了很多果報上的障礙,就應該好好把握這么一個大好機會,從事以上所說七種心的修持,更進一步去消除業障、煩惱障,以期生生世世都在菩薩道中前進,最終從迷失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來源:三圣寺)

熱點資訊